柴窑是以松柴为燃料而得名,又因它是景德镇特有的一种窑型,又被称作景德镇窑,或简称镇窑,还因窑弄底座形似鳝鱼头,别
名鳝鱼头窑。它还和槎窑一样,得名狮子窑。
瓷器的进化是由粗瓷到细瓷,从事窑业的实业家和广大烧窑工人,在槎窑的基础上,逐渐改进窑的构造和烧制工艺,从而创造了完美的、科学的烧制细瓷的柴窑。目前,陶瓷史学界都认为这种窑型始于明末清初,笔者认为应在明宣德年间。那时,景德镇已成功地烧造了御用大龙缸,从烧成工艺来看,可能专烧龙缸的“龙缸窑”就是柴窑的雏形。《陶录》记曰:“柴窑多烧细器,槎窑多烧粗器。前代厂制,一窑兼用柴、槎四六配烧” ⑽ 。这里不仅记述了柴、槎二窑的分工,还记述了在明代柴窑已在槎窑的基础上进化的过程。
清代雍乾年间,在督陶官唐英的大力提倡下,柴窑迅速发展,至清末,达一百余座。民国年间,有窑名、有地址、有业主的窑 113座,成为景德镇烧瓷的主要窑型,并取代了槎窑的垄断地位。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