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瓷器》第四期 满窑店系为槎窑、柴窑专门管理满窑的劳动力机构,并非营业店铺。所谓“满窑”,就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有规则地安放在窑室之中。满窑店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调配劳动力;二是执行本行业的行规。至1952年,全市有满窑店4家,其中属都昌籍3家,分设在金家弄、牌头里、凌阁居,属鄱阳籍一家,设在邓家岭。
满窑店与烧窑户为“宾主制”,即某窑与某满店按常规履行合约,其他店不得满窑,即使这个店因太忙派不出人员,也得由这个店出面另请别人,烧窑户是不能擅自雇请人的,否则产生“参行”纠纷。
满窑时,店里派去3人,烧窑旺季派2个,淡季则派4到5人。因为满窑时由烧窑户供给饭菜,每人猪肉4两(16两制),用豆豉爆,汤汁煮豆腐,另有蔬菜3盘。
满窑分满大器、满小器两部分;槎窑全为大器,前后没有分别。根据匣钵在窑室内应烧的部位(简称窑位),自下而上分兜脚、青釉、重三、重四、扶窑、表上等。满窑的程序是:(1)埋好兜脚匣钵,即将一浅(只)质量好匣钵,一半埋入一种像蚕豆大小的“老土子”里,要求做到前后左右距离相等,平面成水平线,不得有丝毫倾斜。俗语云:“兜脚歪一分,扶窑歪一寸”。否则,高温熔化时,会产生倒窑事故。(2)窑工驮坯师傅在存放成坯匣钵的“落里”发坯,由一夫半、两夫半、三夫半等人传到窑弄里,满窑人员接着匣钵,准确、迅速地安放在兜脚上,再依次向上重叠到青釉、重三、重四。这项任务一般由学徒或技术较差的人担任。再往上,则坐在低三脚马上,或左或右,或高举过头,全靠两手臂力。再往上则换高三脚马。不过最上面一手匣钵,满窑人员是不满的,他下来稍事休息,由窑工加表师傅完成。当一路(即横的一排)满好后,满窑工目测一巡,如发现其中有一浅匣钵“口面”没对齐,及时移动,到对齐时为止,这也是防止倒窑措施之一。这一动作,不仅力气要大,能移动几百斤重叠的匣钵,而且要求一次成功,反复移动会使匣钵摩擦而产生匣屑落入坯中,烧成后,患“渣滓”或“黑点”毛病。
满槎窑和柴窑的大器完成一排之后,将“匣屑”调上泥,按一定距离铺在匣钵的前后左右,使其固定位置。这种匣屑由窑工打杂者敲打成长约3寸、宽约2寸,形似元宝状。满上器则不用固定,一根到表,直立不动,技术要求高,有“不雄”、“不善”、“不歪”之说。雄为向前倾斜,善为向后倾斜,歪为向左右倾斜。
满窑系重体力劳动,初入店者均系年青力壮,臂力过人,但几年下来,体力便逐渐下降,加之窑弄里灯光昏暗,灰砂严重,患矽灰肺痨者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此,这一行帮为许多人瞧不起,那些技术不过硬或动作迟缓者,往往受窑里下手工人责骂,尤其是淡季,一来四五人,说他“混饭吃”。技术好,动作麻利者还是受尊重的,有歌谣云:“本事好的累死,本事不好的气死,宁可累死,也不愿气死。”根据上述情况,满窑店形成一种特有的行规。头头称大老板(也叫一老板)、二老板、三老板。大老板一般不管事,坐享其成。这一位置由进店时间最长的担任;二老板负责组织劳力,与烧窑户联系业务等,由进店时间第二长的担任;三老板管账,由进店第三长者担任。三位老板以下者皆称“将军”或“将官”。进店时间长短决定一个店的人事位置的安排,如两个人同时进店,先过门槛者为先,其余类推。店里的收入每个“将官”扣除一定工资余额,其开支有,各位老板的固定工资,因身体衰老不能劳动负责供养,淡季无事时负责膳食,店里死了人的善后工作等等。满窑者除向店里交纳一定金额的公众福利外,其余为多做多得。满小器时还有一笔额外收入,小器在装坯时,在一手匣钵的上面和下面的两浅上,各有两根“刹利篾”箍紧,以防满窑时匣钵被磨损发裂,满窑完毕,刹利篾便失去其作用,满窑人便将篾解散,卖给茭草行,所得的钱,为这一次满窑人均分,但学徒多得一份。
(陈海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