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俗称为“火炬”的景德镇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正在原吊脚楼刘家弄旧址上开工建设。刘家弄作坊群,南临刘家弄,北临浙江路,西临沿江东路,面积约4600平方米,属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建筑。该作坊群多建在数米高的窑业堆积之上,地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槎窑集中区。作坊群外墙、挡土墙、坡道等多以窑砖、麻石、窑渣等建成,作坊内部构架和布局多数较完整,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是目前发现的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作坊群。
《瓷器》记者 朱袁成 文/图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是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承系着千年制瓷的历史脉胳,具有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刘家弄作坊群、吊脚楼民窑址是陶瓷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御窑厂官窑遗址相得益彰,见证了景德镇千年制瓷的历史。 民窑即民间瓷窑,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属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这里的窑也是特指瓷窑,而非瓦窑、砖窑等。时间上也是特指民国以前,其中以明、清两个朝代最为兴盛。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可见也有着雄厚的基础。比较著名的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刘家弄作坊群和吊脚楼窑址,历史悠久,为宋代至民国年间的陶瓷文化遗存。2006年10月,出席元青花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古陶瓷专家参观后,称这两处遗迹为“活的民窑场所”,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开发瓷都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景德镇陶瓷民窑遗址为明清和民国陶瓷文化遗址,它与御窑厂、官窑文化遗址相得益彰,见证了景德镇千年制瓷的历史。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它作为重点文物景点来建设、保护,重新休整、规划。在古民窑遗址上新建、在里弄恢复一些不同特点的制瓷作坊、瓷行、红店、会馆等房屋,建设成为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又富现代气息,且具有浓郁传统陶瓷文化的新街区,使其成为景德镇永久的财富。 据悉,该工程总投资为4400万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主楼高48米,加上高100多米的灯柱,堪称目前瓷都建筑的第一高度。该建筑定位为文化休闲艺术馆区。它的建筑群外观所用材料,全部采用景德镇独有的破火窑砖建设,青石板门照、青石板铺路,并与窑砖墙互为补充,处处呈现出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气息,展示出瓷都人对沉淀久远文化的守望。同时,也必将引起游人对景德镇深厚陶瓷文化的无限遐想。 五层主楼圆形展区,可以环形参观。地下12米深的古陶瓷遗迹的堆积层,都是明代以来所形成的遗物。围绕主楼而分立的群楼,北则为酒吧、休闲文化走廊;南则为家庭酒店和古作坊等。整个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古朴凝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初,我市正在建设浙江路公路延伸工程,发现了处于吊脚楼刘家弄的民窑遗址时,立即对该公路延伸工程进行了封存。当时本着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便将公路延伸工程采取缩窄处理,有效地保证了景德镇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完整性。景德镇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为景德镇市打造“江南旅游城市”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