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1983年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至中华路,西至东司岭,北至彭家弄,南至珠山路。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这些宝贵的文物在一些优秀的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重见天日。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御窑厂遗址曾是市政府原来的所在地,据说为了遗址的保护工作,市政府毅然搬离此地,现在的御窑厂为市文化局的办公地点,对于遗址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瓷器》记者 朱袁成 文/图 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也是江西乃至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纵观市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产品唯有陶瓷! 陶瓷自问世就受到世界人的喜爱,以至于“中国”的英文名都来自“瓷器”一词,即“China=瓷器=中国”。 景德镇瓷器质地有四大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明初为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这样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盛况的极好写照。明代的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很发达,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制瓷业的高度技术水平。 御窑厂为中国瓷器作出的贡献也是最大的。英国李约瑟曾经说过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而御窑厂就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并且历史最悠久的工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700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古时的御窑厂设立于珠山,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另外,龙珠阁也与御窑形成了必然联系。据《浮梁县志》载:“珠山,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树十仞,绵旦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珠山几乎被夷平,唯龙珠阁旧址保留约10米高的台地。 御窑厂的文化最能代表江西的瓷文化,欧美博物馆里面收藏了无数御窑厂出来的珍品,每年拍卖会上都会拍卖价值连城的瓷器,而这些瓷器95%都是出自御窑厂,御窑厂的瓷器体现的是江西人民的智慧,“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些匠大部分都是景德镇周边的江西人。御窑厂地下是个大的博物馆,埋藏着无数的瓷器精品,其意义不会比秦兵马俑小多少。秦兵马俑挖出来的也是碎片,仅是为秦始皇修建的,御窑厂地下的碎片是为20多个皇帝生产的,如果全部修复,其规模并不会亚于秦始皇陵。 御窑厂曾是市政府的所在地,现已迁出。御窑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那里除有一口石井是明代的原物外,其余均为后来建造的办公大楼和商店等。景德镇还保留了明代瓷器街、三闾庙街和一批明、清古建筑。明代瓷器街在市区麻石弄,为明末清初形成的瓷器交易场所。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皇家烧造御窑瓷约700余年,流传下来珍遗官窑瓷器现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景德镇官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官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官窑的窑火延续了632年。废弃后的官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与开发,曾经专供皇家用瓷的官窑和其设施、地面建筑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大楼与民宅。 另外,在御窑遗址中还发现了永乐青花釉里红终结瓶、红釉盖盒、黑釉刻花香炉以及龙纹大碗和大量瓷片等,都是未见传世的瓷器,是极为珍贵的孤品。 文化遗存本身是一本刻画着岁月的书,它记载着历史,见证着历史。御窑厂所烧瓷器质量上乘,且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仅宣德、嘉靖年间所烧瓷器即达80万件。 景德镇明、清御窑产品代表中国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御窑厂的瓷器精美绝伦,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均为传世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