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位于景德镇浮梁县鹅湖镇北部,距景德镇市区45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也是闻名世界的制瓷粘土(高岭土)的命名地。主要历史遗迹有明清两代采矿遗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尤其是高岭土淘洗后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积,有“青山浮白雪”之誉,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区。 高岭山的高岭土经过长期的开采,留下了大量的白色尾砂和许多采矿遗迹。其遗址主要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和东埠村三处。高岭有大量古矿洞、淘洗设施及尾砂堆积。水口亭内保存有明代时期的石碑数块,亭外为深山古道,林壑幽美。
《瓷器》 朱袁成/文 杨勇/图 公元11世纪初,一个名叫何召一的人,在高岭山上发现了一种形似糯米粉的瓷土,用它烧制出来的瓷器“光致茂美”。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给罗马教廷写信,专门介绍高岭村的瓷土和制瓷工艺,并建议法国学习和推广之,一时引发世界制瓷业的震动。一个半世纪之后,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亲自前往高岭考察,随后,他将高岭土能制出精美绝伦瓷器的秘密详细介绍到西方。从那时开始,“高岭土”一词,成为世界通用的制瓷原料专用名称,“高岭”也名闻天下。 时至今日,这个故事的诞生地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的高岭村,依然是世界制瓷业者心目中的“圣山”、“圣土”,每年前往瞻仰者源源不断。 来到景德镇高岭,经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的牌坊,直接到达高岭村,以这个瓷土之源、瓷器之根为起点来了个逆向的、向外延伸的走访,领略了一番高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魅力。 景德镇高岭村是瓷土之源,瓷器之根,至今留下元明清古矿坑和数百万吨尾矿,称之为“青山浮白雪”,这个海拔800米的小山村,便以盛产高岭土而闻名于世。 据了解,高岭土是一种白色粘土,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制瓷原料。据专家考证,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大量引入瓷胎,最早发生于元代的景德镇。在此之前,景德镇制瓷业一直是采用单一的瓷石为原料。由于瓷石矿床的层位不同,品位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上层瓷石因风化程度较好,质量较优,而中下层瓷石则质量较差,甚至不能单独制瓷。 南宋以后,随着上层瓷石的逐渐枯竭,景德镇瓷业开始面临原料危机。元代,景德镇瓷工找到了一种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他们把高岭土与藏量巨大的中下层瓷石配合使用,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原来单一的瓷石泥料(史称一元配方)只能烧至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较高,胎色也不够白净。由于高岭土耐火度高,在瓷胎中起到骨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可烧至1330℃左右,不仅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率,同时也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景德镇瓷器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提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这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 正是由于高岭土的使用,使景德镇安然度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在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并使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古时兴办陶瓷业,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瓷土;二要有烧窑用的大量薪柴,特别是含油脂、火力旺的黄山松;三要有充足的水源,既用来带动水碓,又利于水上运输。“水火既济而土合。”瓷器是水、火、土三者的结合物,缺一不可。瑶里自13世纪就盛产制瓷原料,元代以后,高岭土等瓷土的开采更加兴盛,成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瑶里也因此成为矿工云集的地方,矿洞遍布,水碓房林立,淘洗池密布。如今,瓷土矿和釉果矿的开采、加工还在瑶里延续着。此外,瑶里境内黄山松、金钱松种植面积广阔,曾为景德镇陶瓷业提供了上等窑柴,制瓷原料和燃料经过瑶河送往景德镇。“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写的就是瑶河日夜运输窑柴、瓷石、高岭土的繁忙景象。 说起高岭的特色还远不止这些,古矿坑是高岭古矿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存之一,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四个采矿坑道。在高岭山上现仍保存有许多用石块围砌而成的淘洗坑,还有金鸡石是未经风化的花岗岩岩石群。同时,这满山堆积的白色尾砂也成为高岭山上一道独特的景观,一条铺满白色尾砂的公路蜿蜒曲折地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盘旋,宛如一条玉带缠绕在青山绿水之间。 高岭古道是把瓷土运到山下东埠码头的要道,全部由麻石铺砌而成。从古道的宽度上可以想象出当年高岭土开采与运输的繁忙景象。高岭古道中间有两座石亭,供瓷土挑夫歇息之用。东埠古街是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位于高岭山下,东河岸边,是明清之际高岭土的集散地,因运输繁忙而成街。东埠村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村前流水淙淙,仍不失古代风貌。 高岭以高岭土而闻名,高岭土自元朝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引起瓷业史上重大变革,现存遗迹遗物,系考察研究粘土学和高岭土采掘史及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想要发现高岭更多的魅力,那就需要打开一扇门户来绽放它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