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该说,傅尧笙是出生在一个陶瓷艺术之家,其父傅题寿是艺术瓷厂专科学校的图案老师,但他的陶瓷艺术却并非家传。
傅尧笙家住在詹家下弄,这是景德镇当时最为有名的红店“集中营”。生长在这种陶瓷的世界里,傅尧笙自小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由于傅尧笙是父母的第11胎,也是唯一带活下来的,加上患有肺结核病,所以对他非常疼爱的父母,在对其进行燕窝不断地保养的同时,始终坚持不让他去学画瓷器那种很吃苦的手艺活。
外界的力量并未干扰傅尧笙对陶瓷艺术的追求,每天在父母上班的时候,他都喜欢跑到弄堂里的红店,静静地看着红店老艺人画瓷器,偷偷地躲在家中,用纸板将煤油灯光遮拦,不让父母发现,悄悄地自揣自摩地练习。
终于有一天,傅尧笙学画的事被父亲发现了,老人没有对儿子的这种不听话而勃然大怒,相反,他为儿子自学的那种精神和达到的那种水平所震惊。12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了艺术瓷厂,名正言顺地学起了画瓷活。
由于技艺的高超,傅尧笙在艺术瓷厂从事绘画艺术后,曾先后调任过瓷业公司设计室、陶瓷美术合作社及新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工作。
二
有人说,当爱好成为职业时也会厌烦。陶瓷绘画艺术对傅尧笙来说,不只是儿时的痴迷,而是一辈子的追求。
从事陶瓷绘画工作职业后,让傅尧笙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日日夜夜地沉浸于其中。1954 年,傅尧笙被单位保送到中央美院进修。在这个艺术殿堂中,对一直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傅尧笙来说,是一次艺术的重生,在那里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全新的绘画知识,画技有了质的飞跃。
在景德镇传统的陶瓷绘画中,都是以临摹为主,所以对透视、色块等概念 比较模糊。傅尧笙从中央美院进修后,掌握了这些知识,便开始痴迷于写生这个收集素材、提高画技的基本方法。文化大革命期间,到处一片乱哄哄的环境对创作非常不利,傅尧笙却巧妙地利用当时坐火车免费的机会,一有空就带着画具坐车远行,两耳不闻身边事,静心做他创作事,汲取大自然的山水灵秀。
傅尧笙所住的詹家弄位于昌江河边,那里有三伙说评书的,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说书的口若悬河、绘形绘色甚至手舞足蹈;听书的津津有味,身临其境甚至如痴如醉,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物都成了傅尧笙免费的模特。每天一下班,他第一件事就是揣着速写本,勾勾画画到看不见人时才回家吃饭,收集人物素材。
2003年4月,傅尧笙患上了重病,于7月31日去世。躺在病床期间,他坚持不懈地从事创作,完成了巨幅扇页作品,7月8日还在陶瓷大世界举行了一次作品展。对于这位艺术家的去世,近80岁的王锡良老人步行赶去作了道别,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号啕大哭起来。
三
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是经得起岁月刻刀的考验,但这只是青花和颜色釉之类的产品,釉上红花长久存放之后,便会出现变色,如果遇有腐蚀性东西还会完全褪去。
如何才能使釉上红花不会褪色呢?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之后,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傅尧笙。有一次,傅尧笙从珠宝加工店经过,里面的加工碎屑引起了他的创新灵感。“用天然色的宝石翡钻配成颜料,肯定可以攻克这一难题。”于是,傅尧笙向珠宝店以低价将一些碎屑全部收购,然后加以研磨调制,并画在瓷器上进行烧制。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一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用宝石彩画的瓷器不仅色泽亮度极高,质感良好,而且经得起腐蚀。傅尧笙的宝石彩成功了,这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一大发明。遗憾的是,这些秘方在他去世后竟失传了。
艺术风格
王锡良认为,傅尧笙的作品多来自生活,并能够专心致志,做到题材广泛。他对艺术有不顾身体追求的勤奋精神,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
他能工善写,巨细皆宜,工笔如仕女作品,细致入微,毫发不苟;写意民窑青花,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横生,让人浮想联 翩;小如鼻烟壶,方寸之间神意自足;又如六米长的大型瓷板壁画,得心应手,气势恢弘;粉彩薄胎碗,人物众多,各具神韵。
艺术造诣
作品深受国内外专业博物馆和各界人士的青睐和收藏,有数十件作品在海内外展出并获大奖。主持创作设计的“青花梧桐餐具”,被誉为瓷中瑰宝,畅销60 多个国家,在巴拿马等国际博览会上连获三枚金牌。
青花斗彩《丝路花雨》获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评比一等奖;青花《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和风景日用陶瓷文具作为国家礼品瓷,在邓小平出访日本期间,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复制品现藏于东京博物馆);大型粉彩薄胎碗《贵妃出浴》等被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收藏;他创作成功的直径为1.8 米的巨型瓷盘《三顾茅庐》,作品规格之大,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美,皆堪称稀世之作;国画作品《望五老峰》被卢浮宫收藏。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