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生的家庭情况相同,但傅岩春的陶瓷艺术之路与其父亲傅尧笙却大相径庭。他从小对陶瓷艺术并不感兴趣,只是因后来读书不成,而无意间开始从事这门艺术的。
18岁之前,傅岩春一直未接触过陶瓷绘画艺术。这位又是单传的小伙子对生活的理解比较单一,在10年的读书时间里,他除了顽皮还是顽皮。每天不是和同学们玩得天昏地暗,乐不思蜀地不记得上学归家,就是砸坏了人家的玻璃,弄坏了人家的家具。高二那年,傅岩春只读了一个学期多一点便提前“毕业”回家了。
看到傅岩春一个大小伙子呆在家里,当时正在人民瓷厂工作的父亲傅尧笙觉得这不是件好事,于是便出面找人把他安排进了瓷厂,让儿子跟着自己学画瓷器。
二
走上陶瓷艺术这条路之初,傅岩春还是和读书时一样,没有用半点心思放在上面,一切都是在严父的“压迫”下进行的。
和很多的陶瓷徒工一样,傅岩春学瓷画之初也是先走临摹这一步的。每次父亲将一些画样交给傅岩春后,不愿认真学习的他便走起了“歪门邪道”。他用夹子把画样挂在瓷器前,然后用台灯在画样后面照着,这样画样的线条便模糊地映在瓷器上。之后,他便顺着瓷器上的影子迅速将轮廓勾好、填色。“投影捷径”为傅岩春腾出了很多可以玩耍的时间,但却怎么也逃不过父亲傅尧笙那双锐利的眼睛,让他打倒重来。是不是一模一样而让父亲产生了怀疑呢?弄巧成拙而耽误了玩耍的傅岩春开始寻找问题的原因,于是他又开始尝试着将瓷器放远一点,使画面的比例变大地进行速成绘画,但这还是被父亲识破,只得老老实实,而又不甘情愿地进行着临摹。
经过了近一年与父亲的智慧游 戏后,傅岩春还是没有真正热爱上陶瓷绘画这门艺术。转变缘于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进瓷厂的第二年,他被单位送到了陶瓷学院委培。在这座陶瓷最高学府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后,傅岩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
1981年,从陶瓷学院毕业后,傅岩春又回到了原来的瓷厂,并由一个学徒工变成了艺术设计的技术人员。
傅岩春在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了10 年左右,这让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画技等各方面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2年,在景德镇各大陶瓷企业改制、十万工人陆续下岗的“前夜”,傅岩春做了一件炒企业鱿鱼的事情。当时,按照企业规定,设计室的人如果设计出的花面产品见效了,那么设计人员可以拿到10%的奖金。有一次,傅岩春设计的一件产品卖出了6000 元的好价钱,但最后却只拿到300 元钱的奖。这件事让傅岩春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一时义气的他便递了份辞职报告,离厂在家里单干了起来。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便开始了个人陶瓷创作,但傅岩春在景德镇却似乎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其在外面发展的缘故。在景德镇干了一段时间后,傅岩春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广州,专门为保利公司搞创作。后来,作品又被中工美拍卖公司看中,作为每期必拍品。现在,傅岩春的陶作品在广州和北京非常走红。不久前,其一件41CM 的双面瓷板画《琴韵》拍卖出了6 万元的好价钱。
艺术风格
从小深得其父傅尧笙的指教,修养极深,创作了不少艺术珍品。
在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中,擅长于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国画山水气势磅礴、色彩明朗、运笔多变、意境深邃;人物仕女图笔法飘逸、婀娜多姿、神态温柔、情思动感,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
艺术造诣
获奖作品有《貂禅拜月》圆盘、国画《黄山》、青花七头文具《西厢记》、200件花篮瓶装饰图案、青花斗彩人物挂盘、青花四方瓶《红楼梦》、中堂瓷板画《东湖揽胜》、瓷板画《万山深处一孤舟》。
1997 年秋季,超薄双面画圆瓷板(A 面《吴彩鸾跨虎入山》、B 面《昭君出塞》)在北京鼎丰国际拍卖会中首拍。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琴韵》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西施浣纱》获铜奖,《徽韵》获银奖。
作品和生平事迹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陶瓷名人录》《中日名人通鉴》《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美术集》等书册。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