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辉已不止一次在报纸上亮相,在上世纪50 年代初竖排方式的《工人的好榜样》及省总工会出版的旨在展示劳模风采的书上,都收录了周日辉的事迹。
一
周日辉祖籍抚州临川,出生于1922年。1933年,在故乡只读了两年书的周日辉便来到景德镇打工。那时的景德镇没有国有企业,都是一些私有企业。初来景德镇时,他在一家当时很有名的杨福生瓷厂做学徒。
周日辉记得,在旧社会学瓷器活的学徒期要5 年,第一年全年的学徒工资是8 斗米,第二年加2斗才1石,到第三年就1石半,最后一年就有3石半,没有其他收入。按说第六年应该完全出师,但老板在这一年还会克扣工资,他们刚出师的只能领到正常水平的人一半工资,与老板有亲戚关系的人好一点,但最多也只能拿八成。
周日辉从进瓷厂起,一直都学利坯。在杨福生瓷厂连学徒带出师正式做工,他前后共干了9 年。
1943年刚过完年,再次来到景德镇做工的周日辉,开始有所挑选地寻找企业做工,跳槽比较频繁。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他先后在余公昌瓷厂、陈新发瓷厂和益华电瓷厂等瓷厂做工。
二
1951年,周日辉所在的益华电瓷厂成了公私联营企业。在这家厂里,周日辉干的还是利坯工种。
也就是在这个厂,他通过不断地在工作中寻找窍门,搞技术改造,为企业创造了明显效益,自己也开始脱产并慢慢走上了领导岗位。
据《工人的好榜样》介绍,1951 年4 月,周日辉所在厂的经理从上海带回了一根椭圆形八角瓷器回来,说是日本生产的专用在电线杆上的产品。这种产品在试产过程中,由于器型的特殊,似乎根本无法在圆车上做出来,而改用模型注浆, 产品里面又总会存在泥浆干燥速度所形成的空心,不仅在烧制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开裂,只有1 0%的合格率,而且这10%成功的产品也根本无法承受所需要的拉力。
10 月份,厂里开展找窍门活动,周日辉负责攻做椭圆形多角瓷器的关。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周日辉开动脑筋,想出了用榨泥机榨出的泥巴直接放在圆车上,通过利坯的方法按要求做产品毛坯,然后用铁铲铲出八角,达到注浆一样的效果。这样做出来的产品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而且承受力明显增加。
三
这一大胆的尝试,为企业找出了生产路子,完成一批产品,也让他有幸在1952 年底被评为全省劳模。特别是在10年后,这种技巧不仅让厂里接下了一批200多万元的生产订单,也让国内同行业对景德镇的制瓷感到震惊。
1962 年,国家广播事业局需要一批特种蛋型电瓷拉线,并将图纸交给了第一机械工业部订制生产。工业部接到订单后,立即将图纸分发到南京、抚顺、大连、醴陵等地落实生产。由于这批产品技术指标要求比较高,各兄弟产区都一时无法试制成功,但周日辉所在的厂因他有相当成熟的经验,接到订单后马上就按要求生产了两个样品,并在不到5 个月的时间内将200万元的订单完成了。
谈到为国家广播事业局生产那批特种蛋型电瓷时,周日辉想起了当初和同事带着裹得严严的样品去北京时的一个笑话。在车上,乘务员来打扫卫生时差点碰上了样品,先是把周日辉搞得很紧张,连忙拦住不让碰。这一来又把乘务员搞懵了,误以为有人带了炸弹,吓得要去找乘警。
四
回忆起当年被评为全省劳模,周日辉除了一种自豪之外,还有一种遗憾。接到去省里参加劳模表彰会的通知时,周日辉当时正在沈阳参加全国物资交流会,没有办法赶回来。他是后来在市总工会领奖状、奖金和奖品时听说的,当时市里送劳模去省里开会时搞得相当隆重。周日辉遗憾的并不是因为没赶上市里欢送的场面,而是觉得这种荣誉的获得不容易,不能亲身到现场参加领奖挺可惜的。
周日辉那次所得的奖是现金100元,还有一套蓝卡叽工作服。谈到这里,周日辉的家人说,当时每个月只能领30多元钱的工资,而且还算是高的,也就是说,奖金是一个月工资的三倍。周日辉不赞成这种推算,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荣誉,是根本不能用金钱去计算的。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