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曙光瓷厂曝出一个特大消息:该厂也保存着一组创作于这个时段的《庐山胜景》大型浮雕瓷板屏风。这组屏风被认为是景德镇老一辈著名陶瓷艺术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瓷,但上面没有作者信息,仅有创作时间也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后的1961 年。
于是,这组屏风引起了诸多争议。
一
用高级红木框镶嵌,放置于曙光陈列室最显眼处的《庐山胜景》瓷板屏风共四块,每块瓷板高140厘米,宽40厘米。作品是以世界风景名胜庐山的五老峰、含鄱口、植物园、庐林大桥四大景点为题材,用堆雕、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凝塑在瓷板上的“立体国画”。在五老峰景点中,有两个方状阳体篆刻印章,其中一方为“江西景德镇制”,一方为“一九六一年”。
这幅浮雕作品因为没有上釉上彩,所以称为涩胎。与国画山水以近深远淡的表现形式相似,这幅作品近精远粗。但见精细之处,可以看见庐林桥下的波浪细纹、松针根根、楼台砖瓦、人物姿态、楼台栏杆,层次分明。
据黄庭辉介绍,1982年,曙光瓷厂要腾出一间仓库另作他用,于是对里面的库存产品进行了大转移。工人们在清理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几件用稻草包着的长方块物,打开一看原来是四块创作于1961年的涩胎浮雕瓷板。当时,通过作品的创作年限和工艺水准,企业领导意识到了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便让人作了妥善保管。1985 年,又花了3 万元巨资,从上海专门订制了配套的高级红木框架,做成了屏风。
二
浮雕瓷板做成屏风后一直放置于曙光瓷厂产品陈列室,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据黄庭辉所知,曾多次有香港等海内外收藏界人士愿出高价收藏,但均因企业领导的不舍未售。
2004年10月,景德镇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按照瓷博会组委会有关精神要求,作为东道主,市内各企业、陶瓷艺术家等都应拿出相应的新产品、特色产品进行展示。接到通知后,曙光瓷厂在将一些日用陶瓷产品送展的同时,也把这幅浮雕瓷板屏风搬进了展厅。参展之前,曙光瓷厂特意为浮雕瓷板屏风作了一次宣传,印制了一些资料寄到了庐山博物馆。接到资料后,庐山博物馆专门派人到展厅进行了观赏,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意欲收购作为馆藏。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城市一些收藏单位的注意。
浮雕瓷板屏风自从在瓷博会亮相后,黄庭辉多次接待了慕名而来的求购者,其中有单位曾出价158万元。
今年瓷博会上,曙光瓷厂再次展示了浮雕瓷板屏风。这次庐山博物馆又派出了主要领导前来进行洽谈,天津一家文物商店也不知从何获悉了消息,特意赶到了展馆参观,并作了收购洽谈。
三
据黄庭辉介绍,在浮雕瓷板屏风亮相瓷博会前,他便就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进行了多方求证。黄庭辉首先是请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秦院长和熊钢如两人看了作品后,均对作品的工艺水准予以了高度评价。
之后,黄庭辉从退休干部闻炳焱处得知,浮雕瓷板屏风是1959 年为成立新中国十周年庆典创作的,内容有《英雄的南昌城》《红色故都瑞金》《圭峰奇秀》《革命摇篮井冈山》《庐山胜景》《景德镇八景》,当时的参与者中有聂乐春。于是,2004年10月,黄庭辉将聂乐春接到了曙光瓷厂。
聂乐春对浮雕瓷板屏风进行仔细辨认和回忆后,出具了一份权威“身份证明”,证实这幅作品是自己曾参与的国庆10周年庆典“献礼瓷”作品之一。
大型《庐山》陶瓷浮雕,(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的,由景德镇市国庆10 周年献礼办公室指定的,超历史的陶瓷艺术作品其中之一。(它)汇集了景德镇老一辈著名陶瓷艺术家蔡寿生、蔡金台、杨海生、杨秦川、谢集贤、胡芦,新秀聂乐春、刘松寿,投入大型“庐山”陶瓷浮雕创制工作。在创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年轻的向名家学习,虚心求教,共同研究。四块浮雕山、石刀法苍劲、挺拔、有力,浮雕中的近山、近水、近树彩了捏雕,既显得自然、逼真,更突出精致,气势磅勃(礴)。同时,(创作)得到了东风瓷厂领导,有丰富经验、高技术的做瓷板师傅、原料师傅、烧窑师傅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历时一年之久。聂乐春
2004 年10 月
四
尽管聂乐春曾参与国庆10周年庆典“献礼瓷”创作,但庐山博物馆的领导还是认为这是一家言,在两次仔细欣赏了浮雕瓷板屏风并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同时,他们提出了几点质疑和不解:一、作品印章是1961 年,与国庆10 周年时间上不吻合,是这一庆典活动的“献礼瓷”吗?二、作品没有一个作者的落款,真的是出自于聂乐春所说的几位名家之手吗?三、庐山青山绿水,景德镇瓷器五颜六色,为什么这幅作品却是纯瓷白呢?
黄庭辉觉得,庐山博物馆领导质疑,除了因对行业不 了解,而对涩胎工艺提出的第三点外,其他两点从作品价值考究角度来说,也确实值得再探索。于是,黄庭辉邀请聂乐春、刘远长、吴海云、黄秀乾、吴建中、刘德全等人,对作品进行了结果印证。
“印证会”上,聂乐春作为作者,首先作了发言,简要地就自己的回忆情况进行了介绍,表达了自己“作品是国庆10周年庆典‘献礼瓷’之一”的观点。之后,吴海云介绍了自己从史料查实,基本印证了聂乐春的观点。接着,刘远长、黄秀乾、吴建中等人也一致认同了聂乐春和吴海云的观点及印证,并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造诣予以高度评价。
五
据聂乐春介绍,他1958年从陶瓷学院毕业后,便直接分配进了雕塑瓷厂从事瓷雕创作。1958 年底也就是国庆10 年的前一年,他接到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国庆10 周年献礼瓷办公室”通知,临时抽调到大型陶瓷浮雕组,配合“献礼瓷”的创制工作。聂乐春说,他所在的大型陶瓷浮雕组中,有当时已年近六旬的蔡金台及其叔父蔡寿生,杨秦川、杨海生、谢集贤,还有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陶艺新秀刘松寿。这次创作中,共完成了大型拼贴浮雕瓷板《井冈山》、大型浮雕瓷板《景德镇八景》和《庐山胜景》。他记得,《井冈山》共创作了三套,其中有一套和《景德镇八景》先后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由于当时抽调的都是一些精英力量,组织有一定的难度,故此在完成了两幅“献礼瓷”之后没有立即解散,而是继续留下来完成了《庐山胜景》的创作。这几套浮雕瓷板的创作前后历时四年之久,其中《庐山胜景》历时一年,因位列最后,故于1961年完成。
六
在吴海云珍藏的1959 年9 月28 日版(总第四期)《陶瓷美术》封三上 ,有一幅《“井冈山”大瓷壁画稿》,作者为王锡良、康家钟、胡芦,这幅画稿与现存于原市政府礼堂的浮雕拼贴瓷板画基本相似;1962 年第一期《陶瓷美术》中,先后印有蔡寿生、胡芦、聂乐春、刘松寿、吴忠义合作的大型浮雕瓷板《景德镇八景》,徐焕文等人绘制的瓷板画《景德镇八景》,其中《昌水云帆》《高阁临流》浮雕与绘画图案基本相似;“庐山胜景”浮雕瓷板与1960年7 月10 日版(总第八期)的34 与35 页中王云泉所作瓷板画图案基本相似。
虽然未能找到《庐山胜景》浮雕瓷板发表图,但吴海云从资料中发现,当时的“献礼瓷”样图提供者均为王锡良、康家钟、胡芦。据他所知,王锡良和康家钟只参与了《井冈山》的创作,胡芦则是全部的参与者,所以他认为《庐山胜景》的瓷板画和浮雕瓷板画稿均出于胡芦之手。
综合这些资料,吴海云认为,《庐山胜景》浮雕瓷板是国庆10周年“献礼瓷”之一的说法是可信的。
七
刘远长对景德镇窑炉及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上个世纪60 年代初,景德镇的窑炉均为倒焰圆窑,以松柴为燃料,以匣钵为烧制容器。在这个时段,创作《庐山胜景》浮雕瓷板难度非常之大,是空前的创举,是瓷都老陶瓷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瓷都陶瓷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工艺性、历史性和供求性,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雕塑珍品,是景德镇发射的“卫星”。
刘远长就《庐山胜景》的“四性”作了详细阐述———艺术性体现在作品构图、立意非常完美,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浮雕的表现手法,将庐山秀丽的气势,再现在浮雕瓷板上。作品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作出的,创作人员完全是静心的,不像现如今的一些作品带有很大的浮躁;工艺性体现在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用柴窑烧制成如此大规格的堆雕瓷,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柴窑烧成的大突破。在成型制作上,其原料配方等都难度非常大,也是一个重大突破。另外,作品完全是通过堆雕完成的,不像现在用刷子刷等投机取巧,刀法、手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历史性体现在作品是特定年代创作的,参与者蔡寿生、蔡金台、杨海生、杨秦川、胡芦等都是当时业内顶尖高手。“历史是不可再创造的”,它凝聚了一大批老陶瓷艺术家的心血、智慧,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精神;
供求性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该作品作者大都已经去世,属于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世作品,它集艺术性、工艺性、历史性于一体,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堪称国定级的雕塑珍品。
八
刘远长将《庐山胜景》浮雕瓷板的创作比作是景德镇发射的“卫星”,主要是指当时的窑炉及制瓷工艺。12月19日下午,聂乐春用两张名片代替瓷板,然后从工作室中取出一点泥料,现场演示了当时的创作方法。
聂乐春说,当时制作这么大的瓷板完全是一种尝试。因为当时的烧制容器只有匣钵,瓷板只能立烧,所以必须要加大高岭土的比例,这样胎瓷就比较脆,于是又要加大厚度,而过厚的瓷板在烧制过程中又容易开裂,是原料车间经过无数次“试照子”试出的。
泥料试制成功后,当时是用挤压的方式完成成型的。用四根方状杂木构成瓷板大小的框,然后将泥料放入,用滚桶反复滚压制成。聂乐春考虑到瓷板烧制须立放,在创作前,又用以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泥料在两块瓷板的背面两边、顶部和底部镶成一个矩形状,然后立着完成创作。
作品完成并干燥后,必须得装入匣钵,其中的搬动过程是一个高难动作。首先将瓷胎移到一块布上,然后通过吊放的办法放进一个浅匣钵,再在上面套上没有底的匣钵桶满入窑中。
九
熟悉景德镇十大瓷厂的人都知道,曙光瓷厂从不生产雕塑产品,为什么《庐山胜景》浮雕瓷板会出现在这个厂里呢?在“印证会”上,熟悉曙光瓷厂发展史的党委书记饶有盛作了介绍。他说,“献礼瓷”是当时成立了“国庆10周年庆典献礼瓷办公室”负责的,后划入陶瓷工业局的试验组,其中浮雕创作组设在东风瓷厂。1961年,市委、市政府为安置军烈属、病残人员,专门创办了曙光瓷厂,陶瓷工业局的试验组全部解散,一并带国有企业编制划入了曙光瓷厂。这套作品是划入人员在“搬家”时一并带入的。
十
在作品中,除了“江西省景德镇制”和“一九六一年”的两款印章外,没有任何作者署名,这是为什么呢?
吴海云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了介绍,在“大跃进”时代,着重批判“三名三高”,反对个人主义,就算是个人单独完成的作品也不提倡署名,更何况这套浮雕瓷板是集体创作,所以更不存在署名。吴海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他在当时发表大量文章时,就曾用过13个笔名。
十一
在吴海云出示的《陶瓷美术》杂志中,《井冈山》《景德镇八景》的瓷板画或浮雕作品均可以找到发表的样稿,而《庐山胜景》除了可以看到瓷板画外,却怎么也找不到浮雕作品。这是为什么呢?
吴海云说这里面有多种因素,因为《陶瓷美术》是双月刊,版面和篇幅等都极高的要求,而《井冈山》《景德镇八景》包括《庐山胜景》的瓷板画均属于“献礼瓷”的指定产品,发表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性,《庐山胜景》浮雕瓷板不属于指定产品,未发表是正常的。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