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进入了巅峰时期,这也吸引了更多的陶瓷艺术爱好者,他们纷纷入驻,成为现代的外来瓷工。
一
在新开设的陶艺工作室见面时,郑云云并没有搞陶艺创作,而是在忙着为南昌红谷滩写一本书。郑云云是《江西日报》首任首席记者、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和江西省社科院景德镇学研究员。
2004年,受江西省委宣传部“钦点”,郑云云要为《经典江西》丛书撰写《千年窑火》,并因此而深入景德镇。以前,由于对绘画的爱好,郑云云很早便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有了接触。当时,她以为自己对景德镇很了解,但当真正接触后,才发现原来所知非常肤浅,于是便萌生了进一步接触景德镇陶瓷的想法。2005年,郑云云又多次来到景德镇,在为《千年窑火》作采访的同时,穿梭于老厂等一带从事陶瓷创作,并写下了大量的《作瓷手记》,在《散文月刊》上开辟专栏进行发表。进一步的了解,让郑云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情,因为某种机缘,她在新都设立了工作室,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藏着的那份真正投入陶瓷艺术之中的夙愿。
和郑云云只有一字之差的郑云一是安徽祁门人,这是一位典型的艺术浪子,曾在圆明园画家村、宏村、查济等多地漂荡过,并曾在中国美院进修三年。之后,郑云一回到了家乡,并选择古黟宏村率先创建了第一家画廊、陶艺工作室,并取得了经济方面的突飞猛进。
但就在这时,他却突然选择了景德镇,选择在新都“安营扎寨”。郑云一说,来景德镇搞陶艺是他的最高目标,因为还是在中学时,他便听一位叫王焘的美术老师说过,搞艺术不能不去景德镇。来到景德镇后,他发现这里确如老师所说,特别是新都民营陶瓷园,恰如他当年所在的圆明园画家村的前身,是艺术家聚集的绝好地方。
现在,郑云一在开办画家厨房之后,引进了安徽华教集团,在这里设立了一品徽州会馆。
二
入国贸广场陶然工作室,翻出里面的一大叠资料,想指样订制一些艺术瓷。陶然的真名叫苗秀清,这位至今还不会讲景德镇话的男子出生于辽宁辽阳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位知名作家。1992年,苗秀清进入了辽阳紫砂陶瓷厂,两年后,他被公派到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进修陶瓷绘画。毕业后,苗秀清的父亲帮他在辽阳县委宣传部谋了一份较好的工作,但苗秀清却没有回去,而是留在了景德镇,因为几年的学习,让他爱上了这里。
苗秀清在陶瓷职工大学学习期间,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一些个体老板画瓷器,并以其较为独特的画风,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也为他赚到了当时非常不错的收入,每月可达近3000元。就因为这一现实情况,苗秀清选择了留在景德镇,眨眼间过了13年,他不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自觉渐入佳境。9 月19 日,天空一直下着蒙蒙细雨,下午5 点左右,曾群恪披起雨衣,推着电动车赶到十一小接回了儿子。曾群恪是湖南岳阳人,目前在景德镇已连续生活5年了。20年前,他考入陶院美术系主攻雕塑,毕业后曾回到岳阳一家瓷厂干了3年,之后在深圳一家工艺礼品厂做了近10 年,始终从事着造型设计工作。
2002年,曾群恪又重新回到了景德镇,在三宝陶艺村打理北京故宫的一个仿古产品项目,近期开始从事专门的艺术创作。
转了一大圈又回到景德镇,曾群恪认为这一切都与当年在这里的学习分不开。他觉得,在传统艺术陶瓷创作方面,景德镇的土壤比全国任何产瓷区都好。
三
韦华是广西柳州人,这位从小便喜欢用泥土捏小猫小狗,长大后又经常在父亲的家具厂烫画的艺术爱好者与雕塑结缘很巧。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韦华有位亲戚在佛山当干部,不想在父亲小厂做的他便想到佛山找亲戚谋个好差事。因为没去过佛山,所以他一到南庄便以为到了目的地而早早地下了车。这次错下车改变了韦华的人生轨迹,满街的公仔瓷厂让他觉得像是进了大观园。儿时的爱好找到了落脚点,他没有继续去找亲戚,而是留下来做起了雕塑学徒。几年中,韦华的技艺突飞猛进,并被当地的马海等一批雕塑名家看好,他的成名应该说是指日可待,但他却突然选择了来景德镇这个圣地,以提高自己的雕塑技艺。在景德镇的学习中,韦华的技艺确实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这里的雕塑带来了新鲜东西。
刘远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一直都是‘近亲繁殖’,我们太需要‘远程嫁接’了。韦华从佛山学艺到景德镇发展,将两地的工艺有机地揉合,起的就是‘远程嫁接’作用。”吴克典是鄱阳人,但却属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传承型。上个世纪末,大学将吴克典拒之门外,从而让他面临着今后谋生之路的选择。这个时候,吴克典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工作的叔父,为他的人生定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景德镇多年了,叔父认识了不少搞陶瓷艺术的人,发现这是一个小可养家、大可致富的行当,所以精心为吴克典物色了位高级工艺美术师,请他帮忙带吴克典学画瓷器。之后,吴克典在景东陶瓷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与心仪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作品有了“亲密接触”,深受其画风影响,使画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为了提高画技,吴克典曾入高等美术专科学院深造。现在,吴克典技艺已日见提高,并受到了美国洛杉矶中国景德镇陶瓷城主人邓桂凤的青睐,市场在不断扩展。
四
姚泉荣是上海静安区人,曾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当老师。这位原来的家庭、职业都与景德镇特别是陶瓷毫不相干的老人,之所以留在了景德镇,与一场爱情有关。在音乐学院读书时,姚泉荣认识了来自云南的傣族姑娘刀小宝,并建立了感情。由于刀小宝是单位保送进修人员,毕业后必须回云南,于是姚泉荣也不得不去了云南。后来由于与家中父母相见过于艰难,而回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他选择了位于上海与云南之间的景德镇。
景德镇是座了不起的城市,姚泉荣早已仰慕着她的盛名。来到这里后,他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穿梭于各大瓷厂看工人们生产瓷器,漫步于陶瓷市场欣赏瓷器,陶醉在瓷器的海洋。姚泉荣发现,景德镇的瓷器确实“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学音乐的他却始终觉得,景德镇瓷器的前三个特点无可挑剔,但除了在不自觉的碰撞中发出简单的“叮当”声外,并未达到“声如磬”的境地,不尽完美。在景德镇生活了几年,爱陶瓷也爱音乐的姚泉荣产生了一个的新想法:将陶瓷制成乐器进行演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姚泉荣终于研制出了“瓷瓯”,并在全国获得了大奖。之后,他又开始了编钟、编磬、鼓、箫、笛、埙等陶瓷乐器的研制,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瓷乐已成为景德镇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董新忠是婺源县大游山人,1968年生。中学时代,董新忠的文化成绩并不优异,所以中考时便按亲戚指点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系的乐器制作班学习了一年半,系统地掌握了乐器制作技能。乐器制作是董新忠的最初专业,也是他人生中所谋取的第一份职业。毕业后,他曾在浙江余姚一家乐器厂工作了一年,之后回乡务过一段时间的农。1988 年,董新忠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了相邻的景德镇,跟一位喻姓老陶瓷艺人学了4年的画瓷器。这是董新忠学徒生涯最长的一段历程,但在这4年中他并不是专一地学画瓷器。
1989年,董新忠萌生了一个用陶瓷制成乐器的新想法。于是,他购来铁管,然后请车工按笛子一头大一头小的要求,车出了模种并翻成模型,在租住屋开始了瓷笛的试制。管状陶瓷的烧制,瓷质与竹质笛的校音不同等种种难题,使董新忠瓷笛的试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目前他已生产出了瓷笛、瓷箫及瓷埙。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