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谈艺术传承。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问题尤为突出。我一生都在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还望一起商讨指正。
艺术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伟大的建筑,都是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之上,一层一层夯实牢固、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来的。艺术工作看起来很潇洒,灵感来了,随心所欲地创作,有时甚至披发长啸,佯狂痴颠,但实际上却很艰苦,需要耐力、汗水和心血。陶瓷艺术界那些空中楼阁、昙花一现、眩人耳目的事情,直至还是时有发生,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一生中见到的很多,究其原因,无非是经不住金钱、名气、地位的种种诱惑,急功近利,虚荣心作怪。但从创新的角度说,也未尝不是好事,至少可以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提供警示和借鉴。因而艺术创作容许甚至鼓励这种探索和尝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我在这里重点要谈的是,基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我认为,真正的创新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具有时代意义,是能够代表作者独特艺术思维的作品,包括创新的艺术手法、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技巧、创新的艺术理念、崭新的思想境界。
我们总说继承、传承,说滥了,很多人不以为然、熟视无睹,甚至生出逆反心理。真正的创新,本身就是后来者进一步创新的基石。这样的解释就比较好理解,也更容易被人接受。什么样的创新可以成为后来者进一步创新的基石呢?自然是那些本身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或者本身基础牢固的东西才可以成为基石。这就又回到了传承的意义上来了。虽然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更容易让人理解,也更接近艺术进步的要领。
什么是传统?我认为,艺术上讲的传统可以是题材、技法、风格,甚至信仰和禁忌,但归根结底,传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入骨髓的气质。就像你看外国人唱京剧,扮相,板眼都很到位,举手投足也中规中矩,可就是觉得别扭,一听就不是中国人那味。听说有的人学习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行。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或者说传统还没有进入骨子里,达到一种传统浸透的生活方式。
陶瓷是中国几千年的化积淀所塑造出的中国人独特生活方式的一个代表性器物,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结合得最完美的东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风度和文化品质。可以说,陶瓷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同时,中国的文化也成就了当今陶瓷的面貌和风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到了现当代陶瓷美术,经历了西方美术思潮的几次冲击,中国美术包括陶瓷美术,深受西方审美观的影响,涌现了一批新潮的作者和作品,看上去突兀怪异,与我们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审美观格格不入,一度引起争议,有的人甚至表现出一种恐慌的心理。可依我看,那样的恐慌其实大可不必。事实证明,后来的陶瓷艺术终究回归到中国艺术的路子上。因为不管题材,技法,甚至审美观怎么变,作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还是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境界,只要这个作者骨子里仍然流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他的作品就依然是中国的,民族的。
离开了传承,创新便没有了意义。因此,传承依然是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我的儿子张晓杰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父子之间在艺术传承上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或可引为借鉴。
晓杰的童年,正赶上文革动乱,我在轻工部陶研所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一度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但这也为我传艺于他提供了机遇和大量的时间。晓杰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学艺时期,上手画瓷的。后来他在国际国内获得一系列的大奖,也多次提到这种童年学艺的经历。事实证明,这是他人生的一种福分和艺术的缘分。
1977 年,十年文革结束。陶瓷美术界人才青黄不接,有断代的危险,很多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部陶研所决定招收一部分有家族传承的年轻人集中培养。王锡良大师等部所最有成就的老艺术家都亲自带学生。晓杰那时候已经跟我学习了几年,笔力虽还稚嫩,画的人物却很有灵气,深受王锡良大师喜爱,总是格外用心指点。短短两年,晓杰进步很快,我和他的母亲亚凤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除了悉心传授自己的技艺外,更是竭尽全力地培养他的艺术品格。
品格这个东西,对搞艺术的人来说,很重要。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叫,艺术即风格。坦率地说,晓杰在艺术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我和他母亲亚凤的精心传授外,家族中著名的珠山八友徐仲南、刘雨岑以及徐天梅等陶瓷艺术家的人品和艺品口口相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晓杰的艺术品格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有一种天赋,每当我手把手教他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幻觉,觉得他好像上辈子就是个画瓷的红店佬。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感到,比起工艺的传授,品格的培养反而是最重要的。人若没有特立独行的人格,艺术的风格又从何而来呢?旧时代,三年学徒,跟着师父,生活上是跟师父师母融为一体的,是要侍候师父师母的起居的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那是剥削。现在想想,那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融入,只有在生活方式上一点一滴地养成,才能够真正传承艺术的真品格。可能当时许多师徒本人并不能认识到这一层,但这种古人传下来的师徒授受的方式,是极有道理的。在这一点上,晓杰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我的其他徒弟之所以不具备,是因为我对剥削两个字深恶痛绝,绝对不让徒弟进入我的生活的。
晓杰后来上大学,接受西方美术观念,不再囿于父子相传因袭的老路子,我是很赞成的。因为我知道,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无论他画什么题材,无论他怎样变化他的审美视角,无论怎样光怪陆离的美术形式和审美形象,中国陶瓷和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经彻底地融入到他体内的民族血脉中。他的画线条饱满灵动,富有中国人特有的弹性和活力;他的色彩纯净温润,充满叙事性和空间感,极具中国人外表柔顺,内心无比丰富坚强的个性。尤其是他的现代派陶艺题材,更是把西方的美学思想和东方的风度性格完美地结合,取得了国际公认的艺术成就,他的学生们也纷纷独立创作,甚至开门立户了,可以说,形成了中国陶瓷美术的一个新的流派。
事实证明,晓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可喜可贺。作为父亲,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传承老师,我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链条的一个环节,我也为这种成功的传承感到自豪。把这一点传承上的成功经验贡献出来,希望和大家分享,共同来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的更大发展,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