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美术家》:2011 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达2108 亿元,属全球第一。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仅用了短短20 多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一的跨越。据此,有舆论认为,中国艺术品产业化时代的机遇已经来临。大家对此怎么看?
陈一文: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零起步,只通过短短20 多年的发展,交易额便跃居世界第一,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巨大。正是鉴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的活跃程度,以及它潜在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有专家认为,北京将逐渐取代纽约而成为世界新的艺术之都。这个预测也许有些乐观,但我认为绝不过分。
汪开潮:我认为,以下3 个方面,是支持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第一,我国政府的文化战略考量与巨大投入。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我国将“文化生产力”这样一个概念逐步提升到战略和科技的高度。一旦文化产业、艺术市场进入我国政府的战略层面,其资源的配置将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第二,我国GDP的迅猛增长。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就是中国艺术市场及产业的基盘与底气。第三,中国官民两界潜在的巨大的艺术品消费渴求。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会有市场。
卞哲甫:在潜意识里,我们总认为收藏艺术品只是有钱人的事。其实并不然,我认为,艺术品首先是精神消费品,其次才是投资品。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在甘肃定西地区,经济相当贫困,但那里的普通百姓却几乎家家有收藏,并且他们收藏的目的更多的来自于审美的精神渴求而非投资。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家里挂个“中堂”,心里才踏实。我以为,这种广泛并深潜于民众心中的精神渴求,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的最终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