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到这里,该收官了: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艺术版: 那位画家在稀释自己的价值,他在让自己的画作沦为“糖水”商品之后,由“艺”降格为“术”,这种“术”的东西对主流文化不构成颠覆与解构的危险,但它对市场形成繁荣要素,它能拷贝,可以量产,就收藏而言,意义与价值都不大;那位火锅底料供应商在累积自己的价值,他的价值在数字的两极问游走,大锅煮的结果是为了最后那一粒结晶,这样的辩证是一种民间的智慧,同时也有可能是一种邪恶;最后那位摄影师在使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在使用的过程中增值,更在使用的过程中衍生新的价值。
三人孰高孰低?我认为实在不必太过纠结。
但三人的路线与趋势却是再明晰不过,一位将艺术品工艺化,一位力图将一种工艺固化为一种文物,而最后这位是激活文物的工艺能力,创造艺术品……按照“投入与产出”这样的经济原理来审视,你会发现,火锅底料供应商的风险最大,他最有可能什么也捞不着;画家的投入与产出比未必如他想的那样合算,一张画卖一万和十张画各卖一千,尽管绝对收入相同,但未来一万的画显然要比一千的画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比较而言,摄影师是最经济的。
我个人对这样的比较是兴致盎然的,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类似的故事很有些寓言的效果,听1董了,应该多少有点现实意义。比如秋凉又至,景德镇的陶艺家们又要开始他们一年一度的生肖瓷大战了——说这种产品是一种“糖水”,我想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否定——卷进生肖瓷大战的大师是越来越多,产量渐成蔚然,景德镇各种陶瓷工艺的手法,几乎都有在生肖瓷中得到体现……
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还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责任编辑:程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