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本文刊载于《瓷都美术家》邵继梅,十几年前,北京有位全国著名的陶瓷专家说:“景德镇不缺少陶瓷艺术家,缺少的是陶瓷艺术评论家。”当时正是这种情况,重视陶瓷艺术评论的人不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为数更少。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近二十年时间,随着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陶瓷艺术评论逐渐被人重视。报刊上评论文章随之增多了,还陆续编写出版了不少陶瓷艺术方面的书籍和画册。陶瓷评论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瓷都的名人名作,提高我市艺术家的知名度,以及介绍艺术家的风格、特点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当前陶瓷艺术评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人写艺术评论比较肤浅,有点公式化。就是先将艺术家经历简略评述一番,再将艺术家的作品简略描绘一番,内容比较空;有些人就事论事,像看图说话那样评价艺术作品,光讲如何如何好,甚至对某些败笔也说成艺术家的风格;有些人在评价某件艺术作品时,把许多赞美的词语搬来一大堆,使人看不到这件作品的真实面目和具体特点;还有的评论文章脱离实际情况,任意拔高,讲过头话,甚至借机炒作某个人或某些作品,以扩大其影响,以致失去了陶瓷艺术评论的意义。
所谓艺术评论,可概括为对艺术作品评价、议论或批评。
“评”就是鉴赏。我国艺术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多姿,可称世界之冠。陶瓷鉴赏评论家李鸿年在日本进行艺术陶瓷考察后认为,除了日用瓷、洁具另当别论外,日本的艺术瓷永远赶不上中国的艺术陶瓷。他对艺术陶瓷鉴赏颇有建树,提出了“器为人的骨架,功为人的颜面,色为人的服饰,釉为人的灵魂”的鉴赏理念和“人物品其神,山水审其意,花鸟赏其态,纹饰重其味”的鉴赏观点,重新构架了中国艺术陶瓷的审美体系。因此,我们鉴赏陶瓷艺术作品,不能表面化,应注重作品的内涵,不能像大写意那样,简单、粗犷,表达没有特点、没有深度。如果这种现象长期下去,显然对陶瓷艺术评论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更会使人误以为评论等于“炒作”,说大话哄人;写评论的作者是艺术家的“吹鼓手”、“轿夫”。
“论”就是讲真话。在陶瓷艺术作品面前,在陶瓷艺术家面前,在广大读者面前,评论家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文章中体现出来。笔者相信,坦荡的、中肯的、抨击时弊的忠言、诤言、谠言,是会得到大多数艺术家欢迎的。有位文艺批评家说得好:“我觉得批评家更像品酒师,感觉力又更重要;艺术家酿造的酒,通过品酒的感觉而被分出优劣,好酒得到公认,也是品酒师得到公认,优劣标准便在这种品评和公认过程中得到确认。”这说明评论家不能主观臆断,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像某些评论文章那样,评无真言,论不及义,假大空套,累牍连篇,使人反感,对艺术家对作者有害无益。
因此,陶瓷艺术评论,要敢于讲真话,也就是说在艺术作品面前、在艺术家面前,以口头或书面讲出评论者的真实想法。要做到这点,笔者认为
首先,陶瓷艺术评论者要有真才实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陶瓷历史知识和陶瓷艺术理论的基础,而且要有较高的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和文章写作表达能力。
二是陶瓷艺术评论要实事求是。每个艺术家都有擅长的地方,对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是哪方面好就讲哪方面,评价要恰如其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三是陶瓷艺术评论切忌表面化。要深入下去,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原创意图、表现手法、材质应用等有一个较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浮在表面,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状态。
四是要有极大的勇气,敢于提出批评。以前我们在这方面有欠缺,希望以后有所突破。艺术批评是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批评要注意分寸,是对作品,而不是对人,艺术家是会理解的。
评论家的素质决定着评论的质量和走向。当然对于陶瓷艺术精品,不论其作者是否大师,或何种职称,评论家都应以强烈的责任心、洞察力和敏感性去介绍它,即使用上诗情画意般的评论语言,都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永远的主题是真、善、美,而对于评论艺术的文章,也应不断追求真、善、美这个主题。愿我市陶瓷艺术评论与陶瓷艺术作品一样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