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瓷都是千年文化和工业文明铸成的世界品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景德镇人的、江西人的,还是中国的、世界的。摘掉景德镇享誉千年的“中国瓷都”称号,是对中国文化、民族品牌的贬弃,是开了个“国际玩笑”。
因为瓷器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瓷器的影响力比别的国家要大得多。瓷器又是一个艺术的科学的多边科学,从采矿到原料加工多重工艺,一直到艺术创作、成型生产,直到最后一道工序,都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复杂性。有人说它是一个火的艺术,其实热工工艺也是各不一样的,有氧化的,有还原的,还有高温窑炉,火里面就有很多文章,很多学问。这都决定了一个千年瓷都地位的形成不是那么简单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世界上凡是比较大的博物馆都有陶瓷展区,都有景德镇的瓷器,摆放的位置也很显著。这也说明景德镇陶瓷在世界上、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
但是也必须看到,景德镇由历史上长期的活跃的市场经济,到近几十年计划经济管理,最后又回到市场经济,在这个转折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搞得比较晚,比较初级,对景德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前些年经济实力,影响力都下降了。尤其与沿海改革发达地区新兴的陶瓷产业相比,经济差距是明显的。例如潮州,一是有庞大的陶瓷生产规模,二是潮州人有更加强烈的市场意识,而景德镇那些年缺乏的正是产业规模以及做大陶瓷产业所必需的市场意识。原来景德镇的日用瓷也拿过三个国际金牌,后来醴陵的釉下彩瓷器发展更快。唐山后来搞骨质瓷,也跑到前面了。因此,前几年社会各界对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产生了怀疑,甚至怀疑“中国瓷都”这顶帽子还能不能戴上?这并非偶然,也是值得景德镇人深刻反思的。假如通过“瓷都”之争,能使景德镇人树起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起斗志,努力发展陶瓷业,重振老瓷都雄风,则是景德镇在这一事件中的意外收获。当然,这几年景德镇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同一些瓷区追求产品数量不同的是,景德镇这几年特别注重提倡手工化生产的发展,这是非常符合当今世界潮流的发展新模式,也是我们国家这些年不断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一个实现途径。手工的、个体的艺术陶瓷生产不仅环保、低碳,能耗少,无污染,而且体现的是人性,人的修养和人的个性。它不同于工业化生产,不片面追求产品数量,手工产品不能靠复制,不能靠数量。你大生产复制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其卖价可能只抵得上高级手工做一个!一个高级手工创造者创造的产值,抵得上几个甚至几十个工业化流水线上瓷工创造的产值,你说哪个更合算?哪种发展模式更有后劲?手工陶瓷的特点是,你做了一个,再做一个就和前一个不一样,我做的跟你做的不一样,我现在做的跟将来做的也不一样。所以手工陶瓷的价值高,高就高在稀缺!
景德镇这几年艺术瓷发展快,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这里有完整的大学院校教学体系,特别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有陶院科技艺术学院、景德镇高专、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了大量人才。再一个,在原有的部属陶研所,省市陶研所基础上,又建立了更多新的陶瓷研究院所,各自研究的领域更细分更深入了。这些教育和科研机构为景德镇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后备军。有了人才,有了好的机制,老瓷都就有了新活力。再加上科技创新不断,如对梭式窑的改造、对陶瓷工艺的新发明改进、热工的变革,无烟柴窑、裸烧工艺、原料配方改进等,所以景德镇又开始了新的飞跃。
由于景德镇的艺术瓷创作优势得天独厚,加上机制活,国内外市场的销路也打开了。原来陶院毕业的学生都往外跑,这几年跑到外面去的又纷纷回来了,不但自己培养的人才陆续回来,很多国内各地的画家,一些国外陶艺家也云集在这里,景德镇历史上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象今天又重现了。他们把能在景德镇做陶瓷视为人生乐事,许多艺术家在这里买房子定居下来搞艺术瓷创作,这种手工生产氛围成了景德镇非常独特的亮点和机遇。由于高价格的艺术陶瓷越来越走俏,使得原来几百元一件的涨到了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元一件!有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又有高素质人才和好的环境,再加上现在很多国外艺术家来到这里,自然扩大了景德镇的国际交流视野,也开拓了市场空间,所以景德镇的艺术瓷发展比较突出。
至于哪个第一哪个第二,我觉得没有必要非得分出老大老二,不同瓷区有不同的优势和特色,醴陵的釉下,潮州的出口,佛山的卫浴,还有德化、唐山、淄博、宜兴等地,各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的产值、产量尤其是出口量,做得比较好。景德镇相对来说艺术瓷发展的前途更好,景德镇陶瓷作为千年历史品牌,直到现在依然有他的光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