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郑宁教授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上,瓷都景德镇的贡献尤为重要。景德镇有着悠久的烧陶制瓷历史,是驰名中外的瓷都。我们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景德镇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景德镇地区制陶始于汉世,但当时的陶器,质粗,体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
粗用”,并不远销,影响极为有限。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浙江越窑逐渐窑火旺盛,瓷业发达。时有东晋人赵慨,先在闽、浙为官,因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他将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瓷技艺,引荐于江西,又对坯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进,景德镇地区由此开始了从制陶向制瓷转化的进程。赵慨后被尊崇为景德镇瓷祖。
南北朝及隋代,新平瓷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皇宫建设之需。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 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故有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之说。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狮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富所用。
入唐后,景德镇陶瓷有了更大发展,最为出名的是“陶窑”和“霍窑”。“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被称为“假玉器”。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贡于朝,受到唐高祖的特别钟爱。唐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官家督陶官员。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铡之德”,文学大家的赞誉,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光彩。唐晚期,景德镇逐渐开始烧制青瓷和白瓷,以碗、盘类产品为主。青瓷釉,色呈青灰。白瓷釉,色较白。五代景德镇所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已接近现代标准。
宋代,景德镇最有影响的是影青瓷,其特点是灵巧、典雅、秀丽,这种影青瓷也称青白瓷,创烧于五代,瓷质精细,加工精致,素有“素肌玉骨”之美誉,釉色若白若青,莹润如玉,配以釉下精致的各种刻花纹饰,相互衬托、交映,美妙无比。其秀丽、清澈、雅致的品质,是我国陶瓷史上引人注目的珍贵品种。它的产生,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元代,景德镇最成功之作当属青花瓷和釉里红瓷。青花瓷的产生,标志着彩绘瓷器时代的到来。元青花的纹饰层次多,画面饱满,主次分明,特色鲜明。元时有很多青花和釉里红精品,都出自柴窑,出品难度极大。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青花玲珑瓷的烧造成功,是明代的杰作。玲珑瓷清澈透亮,青花瓷素洁静雅,两者结合,正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理想表达。此外,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另外,成化时期创烧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绘结合的斗彩,开创了我国彩瓷新时代。 特别是景德镇成化斗彩,堪称我国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
清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更趋极致,青花、古彩、粉彩、珐琅彩、颜色釉,以及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自元代开始,历代皇帝都在景德镇设瓷局,置御窑,监制宫廷用瓷。历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制瓷中心,创烧了无数精美绝伦的陶瓷。1700多年来,景德镇一直窑火兴旺,且从未停止过推陈出新,为中国和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景德镇制瓷的成功,还在于“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书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郑和七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的国际贸易,+ 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国际声誉。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曾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发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瓷片,他的著作《陶瓷之路》称海上丝绸之路即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正是由于景德镇的“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之举,奠定了它在世界上公认的瓷都地位。
景德镇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工艺积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今日景德镇,更是一个集陶瓷产业、艺术创作、教育科研、考古旅游、对外交流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名城,而且充满了活力,前景广阔。仅仅依据某段时期的陶瓷产量、产值一两项指标,就匆匆重新评估和认定“瓷都”,甚至做出景德镇以外某个城市才是“中国瓷都”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考古工作者在古丝绸之路大漠中发掘的不可能是卫生间的洁具和瓷板,南中国海沉船上打捞出的也不会是流水作业线上的饭碗盘匙,索斯比和嘉德拍卖行落槌的那些价值连城的景德镇古代瓷珍也绝不可能有多大的“产量”……无论是“瓷都”,还是中国陶瓷第一城,它都不仅是个产业的概念,更是文化的、历史的、工艺和艺术的多维人文概念。
综合历史渊源、工艺贡献、文化传习等诸多条件,景德镇堪称中国陶瓷第一城。 (专家访谈组稿/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