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很耀眼,中华陶艺村35栋艺术大师工作室里住着的艺术家个个都光彩夺目。
经过数年的运行后,新都的陶艺集群效应已经开始凸显,这里不仅云集了许多履历显赫的大师,许多中青年潜力股也选择在新都扎根,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群里,火的艺术生生不息。
新都得以艺术之名,成就了其商业价值。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个商业策划,其艺术也有着浓重的商业气息。瓷器:记者 李广明 文/图
4月8日上午,陶院教授钟莲生像一个工程项目经理忙活着,他指挥着几个工人搬硕大的盆景,旧皮鞋上沾满了黄泥。钟莲生家的院景已初具雏形,花花草草生机盎然。
这个园子所花不菲,穿过园子走进工作室内,更能让人感受到主人的艺术身价,考究的艺术装修令人耳目一新。
钟莲生的大师工作室在中华陶艺村里,在这个特别的村里,像这样的艺术创作室有30多栋,每栋工作室的门牌上都标注了主人的名字,谓之“某某艺术馆”或“某某工作室”,门牌上的名字来头都不小,不是某某大师就是某某教授,可谓星光熠熠。
新都销售总监刘家泉表示,住在这里的艺术家都是成名成家的艺术家,“不是国家级(大师)和教授级(大师),就是那种非常有发展潜质和成就的青年艺术家,新都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华陶艺村打造成中国陶瓷艺术的著名品牌”。
因为村里住着顶级的陶艺大师,新都对中华陶艺村采取了严格的安保措施,高强护院,入门必须经过保安登记,红外线摄像头监控着村里的情况。
大师们对此很满意,他们不希望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保持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对他们很重要。
钟莲生很享受住在中华陶艺村里,不是因为创作室里考究的装修,而是这里安静的环境,他在二楼创作时能全神贯注。搬进陶艺村已经一年半了,钟莲生说,“住得非常习惯”。
不知是恬静的环境,还是大师们的修养使然,住在陶艺村的许多大师级陶艺家都非常谦和,像钟莲生对来人就十分客气,踏上他家洁净的地板甚至都不用换拖鞋。又比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有人问他到戚培才家怎么走,他竟然会亲身带着来人找到戚培才家,然后高喊戚培才的名字,说有人找。
其实在住进陶艺村之前,这里的许多大师和教授互相都有不错的私交,住在一起后,交流也更频繁了些。陆如、何叔水、刘平等老友,就经常到钟莲生家串门,话题可以是美术,也可以是生活或者园艺。钟莲生说,中华陶艺村依存的文化氛围很好,因此大家时常可以交流。
住在村外的中青年陶艺家也会来向钟莲生请教,让他给提意见。青年陶艺家余欣说,他和陶艺村许多大师的关系,既是邻居,又是师生。
新都的艺术集群效应形成后,吸引了许多外地大批艺术家前来交流。余欣说,这段时间交流使得他都有些头疼,一直不停地有外地艺术家来。余欣会看他们画,感觉“我们带工艺性,他们的更艺术性”。
但在新都经营酒店瓷生产的河北籍艺术家魏宝书,却对新都艺术交流的情况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都的艺术交流氛围不够浓郁。前两年,为加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魏宝书曾与他人一道办了一个陶艺吧,但开办后,因陶艺吧的成员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陶艺吧也就不了了之了。魏宝书计划下个月去趟北京,到798和宋庄看看那里的朋友,感受当下的艺术潮流,感受其他艺术家的艺术理念。
余欣坦言,北京的艺术集群地,像798、宋庄,创作以中青年居多,风格更接近西方,那里中西方艺术思想产生碰撞,就艺术影响而言,新都目前的艺术更趋向于传统。
刘家泉表示,新都和798或者宋庄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新都的中华陶艺村里,住的都是成名成家的陶艺家,他们站在中国陶艺的制高地,影响力巨大。而北京的艺术集群地更多的汇集的是中青年艺术家,他们中更多是到北京找自己的出路,艺术上多数是默默无闻,为艺术甚至在为生存打拼。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说到影响,现在新都中华陶艺村越来越被外人所知。有一次刘家泉到北京去开会,随机问了几位在场的艺术家,其中不少听过新都中华陶艺村的名字,个别人还多次到过。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新都和798或者宋庄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新都的艺术集群效应更多的源自于商业策划和推动,北京的798或者宋庄,虽然其也有商业味道,但那里的艺术集群效应更多的是源于自发的艺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