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号称拥有7000万之众的中国收藏大军,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个国家如果真有这么多人把冷门当成热门来爆炒着玩,且不说正常与否,光是如何保证收藏质量就是一个大问题。 保证收藏质量首先是保真。靠谁保?一般说靠专家的时候多,越是热情高涨的群众性运动,领路人的作用就越明显,特别是在经历了前几年“专家指路,百姓冲锋”的收藏狂热后,不少人多了一点儿切身体会:没有专家掌眼不行,全靠专家指点也不行。至今仍有许多收藏爱好者之所以离不开专家,主要还因过于偏爱“老四样”———古陶瓷、古书画、古家具、古玉器,这类收藏需要极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是仅凭耳朵听听就能玩得起的。收藏的关键是要不断深化自己的实践过程和专门研究。我曾经对一位初涉翡翠收藏的爱好者说过,都知道翡翠有冰种之说,其实冰有多种,湖里的冰因为水面大,结冰慢容易夹带雪粒似的气泡;河水因为流动性强多有混浊,结冰后显得不那么通透;反倒是小河沟结出的冰,由于水浅易于沉淀和结冰,显得格外透亮。这在冰种翡翠里都有体现,如果只借助专家给出的理论标准或指南性参考书,一冰百用,往往会因套用而产生“正确”的误导。 有玩不完的古玩市场,没有一辈子的老师。在与京城一位不愿露名的白姓收藏鉴赏家聊到此时,他比我说得更直白:“专家不是父母,凭什么一辈子照顾你?”实际上,更多时候是收藏者自己给自己掌眼,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比如收藏奇石,收藏紫砂壶,收藏信札和老照片等等,大多都是在不经意间开始的,事先并没有什么专家意识,我也同样如此。我的收藏原则很简单,凡是不懂的一定要先从第一手上收,比如我藏有几方看上去有点绝的奇石,都是直接从石头堆里找寻到的。在我看来,与其一开始就忙着买假当真的藏,不如尝试着先从适合直接收藏的小物件入手,经验多了再花钱就知道该怎么看了。离开专家搞收藏,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生活中适合直接收藏的好东西很多,像老辈人用过又没有摔坏的紫砂壶,年份和人气都有。但随着紫砂壶收藏热和紫砂泥料的日渐稀缺,假紫砂壶已经从名款造假发展到泥料造假,这边紫砂泥料越来越少,那边紫砂壶越来越多,不假才怪。换成我,我会花上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上一两把,琢磨完了就地一砸,仔细看看真假紫砂泥究竟长得什么样儿。但凡收藏,我主张先买真再买好,那些不太懂又喜欢紫砂壶的,习惯先找款再看形,最后才想到泥。所谓真先得泥真,泥真了起码先玩个不假。假东西收多了,容易使收藏心态越变越坏。 相对而言,信札和老照片比较好鉴别,造假的也少。今年春拍中这两项没少爆出亮点,估计免不了被造假者盯上。之所以先提个醒儿,原因是信札和老照片不难仿制,容易鉴别也容易中招。前者仿术不算复杂,我见过在一封名人信笺背后仿造另一名人的手书,既能显出过去名人惜纸如金的不拘一格,又可借真造假,不能不算高明;后者技术要求高,以技术造假再从技术角度鉴定真伪,一般收藏者难免走眼。说到信札,我有一位名叫胡海超的老友藏有徐悲鸿和傅抱石写给他的书信,多年前我将此信息转告一位藏家,他不相信。胡海超作为徐悲鸿和傅抱石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曾为出版傅抱石的专著多有书信往来。该藏家拒绝收藏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好东西怎么可能一直没有人要呢?这也是收藏界常犯的一个低级错误:人收我抢,人放我弃。 虽说收藏无定理,有些道理能够自己弄明白最好,特别是离开了专家搞收藏,我认为有几点需要力戒不忘:一是戒赌。如今搞收藏的有几个不想发财?怎么想都没错,关键要能做到收不赌、藏不贪。再者,遇见“好东西”时千万别先给自己找理由。二是戒躁。“听人话,上人当”属于收藏急躁症的后果之一。有些人就怕看见好东西,怕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一怕别的什么都忘了。三是戒贪。有不少人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才买,看别人收藏什么赚了钱便往哪挤,难以心平气和,一急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四是戒盲。盲目收藏的有一个特点,即低端起步,高端研究,一腿长一腿短,经常自己把自己绊个跟头,到末了还不知道是吃了眼高心更高的亏。五是戒杂。世上的好东西不是一个人能够收得完的,一辈子能收藏到一件能称之为宝贝的藏品,不仅足以称家扬名,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要说收藏的意义,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有价值和有意思两种。价值不外乎市场价值、艺术价值和赏玩价值,意思就多了:一种是意想不到的意思。我认识一位名人信札收藏家,他曾写信请某文坛大家为他组织的邮展签名,岂料那位老人性情耿直,回信明说自己不懂集邮,不肯签名。他看完信一笑,不仅签名有了,连信札都有得收藏了。一种是价值不大意思不小。如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升值空间不大,但有回忆有故事,收藏的时间越长越有感情。对于多数收藏者,收藏原本为了好玩,能玩出意思来最好不过了。 顺便多说一句,搞收藏要有自己追求的境界,一味靠专家指点不如努力把自己变成专家。以目前民间收藏爱好者的现状来看,说得清楚的多,看得明白的少,我想如果能够做到先实践再理论,可能会比先理论再实践要少交点儿学费。从收藏的角度说,理论永远代替不了实践,因为那些绝无仅有的细节变化才能清楚地告诉你手上东西的真假好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