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
开启中国传统民俗画的时代之门
中国民俗画源远流长。无论年画、版画、还是剪纸皮影等,在民间都流传了数百年历史,有的年代更久远些。它们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滋润它们的土埌,广大民众的喜好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前行的不竭源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逐渐被冷落和失宠。一成不变的模式,俚俗呆板的风格,千遍一律的面孔,很难被跃动的时代、创新的时代潮流所接受。如何正确对待它们,是全盘否定整体、遗弃还是顺应时代改革变通,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这是摆在负责任的艺术家面前的严肃课题。扎根景德镇民间陶艺土壤、受教于现代专业大学、受到各位陶瓷世家的大师们教化和指点的蔡玲玲顺势而动、勇于担当,将西方绘画中的夸张和形变“嫁接”到民俗画中。并在表现载体上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于是,《母子情》带着大俗大雅之风韵破茧化蝶、应运而生。
《母子情》系列作品是以年画及版画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农村妇女与儿童相依相处相拥相嬉为基本表现内容,把母与子这一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体现在拥抱、背负、牵手之间,情真意切,质朴清纯,寄寓于永恒人性之美。不仅如此,作品还蕴含着强烈的寓意和心理暗示,使人们尤其是远离祖国的海外赤子目睹着这一系列作品,自然会把自己和祖国母亲联想在一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爱国主义情操随之油然而生,这个感觉已被不少华人华侨的“观后感”所证实。这就将一般的伦理美德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给人予一种潜在的心灵震撼。这样的寓意处理,对于开放的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来说,无疑凸显珍贵。
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母子情》体现的时代性主要有二点:一是突破了前人对女性或儿童各自单处或各自群处的画面模式,让妇女与儿童相融相亲,并在其身份上刻意介定,在“情”子上大肆渲染,这就适合了当代人对人文情愫的呼唤,迎合了商品经济社会对人文和谐的渴求,意义非同一般。二是如前所述,把夸张和形变揉进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既不重复古人也不照搬西方,而是以简略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五官”,尽管似是而非,却同样传神达意、风情万种、更具幽默感,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无怪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这样评价她的《母子情》:“为当代瓷苑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吕品昌称赞她:“能从世界文化的眼光,审视中国文化传统,探索并寻找一条为当代瓷画创作开辟新的表现天地”。无疑,她在这新的天地里,收获这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