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大黄家弄算不上是特别出名的地方。可能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与陶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位曾经在景德镇叱咤风云的人物就在这个地方驻足过。
据历史资料记载,大黄家弄是景德镇槎窑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弄内建有都昌黄姓宗祠,被誉为景德镇获得国际奖章的第一人景德镇商会会长施维明在大黄家弄开设了一家瓷土行。
槎窑集中地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的槎窑主要集中在戴家弄至太白园一带,紧邻戴家弄的大黄家弄,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因此,大黄家弄的建筑多与槎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上弄的建筑,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精雕细刻的木头镶嵌其间,于沉重中多了一份雅致,进到里面更是会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似乎都是哪个达官贵人的府邸,一层一层深不可测。然而,事实情况却不是如此,这都是窑户老板为了方便烧窑而建造的,前边设店,后边烧窑,还有一部分用来当作仓库。
在大黄家弄,特别是大黄家上弄,槎窑分布特别稠密。据了解,其中有一位叫向德(音)的窑户老板,就拥有十座左右的槎窑,这个人据说还曾经是都昌籍商会的会长。据当地的居民回忆,每座槎窑相当于现在的车间,需要不下十个工人在里面劳作。
据史资记载,原先景德镇的槎窑很多,柴窑就是从槎窑发展而来的,如柴窑的进柴口就叫“槎口”。到解放前夕,景德镇的槎窑只剩下了十余座,所有的老板都是都昌人,窑里的工人也几乎全是都昌人。槎窑厂房的建造基本上和柴窑一样,但总面积小一些。
槎窑与柴窑最大的不同就是,槎窑是烧制粗瓷的,而柴窑是烧制细瓷的。粗瓷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渣胎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这种碗售价便宜,深受平民老百姓的欢迎。现在,槎窑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渣胎碗也不多见甚至绝迹了,也许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至于槎窑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有老师傅传说,在最旺盛的时代,景德镇的槎窑有百余座。19世纪初陶瓷业生产有了新的转析,逐步向脱胎细瓷发展,柴窑迅速兴旺起来。到上个世纪初,槎窑只剩下38座,有的则转入柴窑的较差窑位烧炼。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许多窑屋、坯房被日机炸毁,槎窑仅幸存15座。以至到现在,已经很难再寻找得到槎窑的踪迹了。
除了槎窑之外,大黄家弄还有一个黄姓宗祠所在地,这是旧时都昌黄姓人设立的。据了解,这所宗祠在清朝就已经存在了。解放前景德镇有个风俗,“姓有宗祠,县有会馆”,这个黄姓宗祠因此而设。
不过,现在的大黄家弄已经在旧城改造的进程中,已经被拆除掉了一半的面积,那些已经消灭的旧址,留给景德镇人的只有纸上的那些印记了。
获得国际奖章第一人
在景德镇民间,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戴黄’两弄有龙王。”意思就是戴家弄和大黄家弄这两条弄子里有钱的人最多,因此大黄家弄还有“龙王”弄的称号。
提到“龙王”,还别说,大黄家弄还真出过一位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景德镇商会会长施维明,不仅如此,他还被誉为景德镇获得国际奖章第一人。
与前任商会会长康达、吴简廷、陈庚昌、张启东、吴少樵等不同的是,施维明不是凭借经济实力登上会长宝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将他推到商会会长这样重要的位置?他又为景德镇陶瓷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据资料记载,施维明又名施亦济,生于1876年,婺源思口乡施村人,因家道清贫,8岁起每日上山砍柴,挑到婺西去卖,所得柴款再买回大米油盐维持生活。
由于父母去世较早,施维明幼时没有读过多少诗书,12岁时,在一位族人的帮助下,来到景德镇麻石弄一家红店学徒。在红店,施维明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做事勤快,能吃苦耐劳,还深得师傅们的喜欢。
在从事店务劳动的过程中,施维明暗地里学习彩绘技术,师傅们打图、配料、上色时,他耳听目视,默记在心,晚上便临摹自学。这样日复一日,彩绘这门技艺他竟然无师自通,等到第三年正式学艺时,施维明很快就成了学徒中的佼佼者。
18岁那年,施维明利用手中微薄积蓄,开始独立从事销售工作,并得到朋友帮助开了一个小瓷器店,因其画画手法别具一格,引起了客户和行家的注意。之后他在岳父的资助下,开设了一个画坊,以彩绘花瓶为主。在此期间,他发现当时的绘瓷颜料大都系舶来品,价格特别昂贵,于是他萌发了研究与生产颜料的念头。之后他专赴上海学习研制工艺,还学会了如何练乳香油和溶解黄金。学成回镇后,他的一件仿古瓷获得了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据说,这是景德镇陶艺界获得国际奖章第一人。
之后,施维明以此为契机,开始兴办颜料业务,并于光绪末年,开设了第一家颜料店,牌号“祥和珍”。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炼出了大红、中红、大绿、苦绿、大黄与玻璃白等多种颜料,价格比进口的便宜,色泽也不亚于进口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全镇窑户和红店的关注,施维明便借此扩大营业规模,于民国初年增开了“宝和珍”和“祥和珍”分店,并以薄利多销的形式,大力推销国产颜料,抵制了德、日、英等国的舶来品。
施维明所从事的陶瓷颜料研究与经营独树一帜,发展了镇上的颜料行业,深得当时商会会长吴简廷的赏识。于是由吴简廷提议,于民国初年,将施维明选入景德镇总商会会董,1933年,施维明被选为景德镇商会会长,主持商会工作先后达10年之久,是历届商会领导人任期最长的一个。
可以说,在当时那种社会制度下,施维明不仅勤奋,而且好学,善于钻研,才从一个出家贫赛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商会会长。施维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景德镇自主研发颜料的先河,为推动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陶瓷行业能工巧匠的标杆。
施维明是不是从大黄家弄走出来的,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他曾经在大黄家弄设立过一家瓷土行却是有据可查的。
据资料记载,大黄家上弄20号就是景德镇商会会长施维明原来开设的瓷土行,据当地的居民透露,其面积相当大,可以容得下20桌酒席,同时这也是大黄家弄惟一的一家瓷土行。解放后,这家瓷土行被用作一法院的驻地,主要以处理民事纠纷为主。20号的门前有一个“八一”的标志,有居民解释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成立人民政府,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是由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所以门前才会有那个“八一”标志。
除了这家瓷行之外,大黄家弄大概有五分之一是做红店的,其余的全是窑户老板,多数分布在大黄家上弄,窑户老板就是民间所称的“龙王”级人物,而且这些窑户老板多数为都昌人,其中姓刘的就有不下7户。
不过,作为一条看起来与景德镇众多里弄一般无二的大黄家弄,能够与施维明这样的人物扯上点关系,无疑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