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意集市内有位年轻人,二十六七岁的样子,从陶院毕业没几年,走上了陶艺创作的道路。他平时带着鸭舌帽,黑框眼镜,很有文艺范。我第一次见着他的时候,正赶上他的新作品出炉。他很兴奋的向我介绍着这批作品,不断勾勒着自己设想的未来。
这是一批类似于日本清酒具的陶瓷作品。厚重的瓷胎,表面施以珍珠釉,有着很特别的质感,釉面上画着一条蓝颜色的渐变粗线条,颇有几分现代气息。这看似简单的线条,是他最得意的部分。他向我详细的介绍着灵感的来源,从传统到后现代,甚至还提到了刘奋斗执导的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他并不顾听得云里雾里的我,期间还拿出自己拍摄的几组照片,一些颇具现代风格的家具上,他的作品确实很惹眼。
再次见到他是一个月后,还是在他的摊位上,只是此时的他已消沉了不少,躲在摊位后面的角落里,随意翻着手中的杂志,全然没有了之前的兴奋。变化的不仅仅是他的态度,还有他摊位上的作品。之前的青酒具还在,一样厚重的瓷胎,有着特别质感的珍珠釉。而之前他引以为豪的粗线条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手绘的荷花、人物。而我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分明说过:“那些东西(常见的图案)太俗气了,我就要有自己的创意,搞出点不同的东西。”
对于自己钟意的粗线条,他很无奈,“他们(指顾客)不喜欢那样的东西,这批东西基本无人问津。许多人和我说,瓷器是做的不错,要是上面画的是一些花鸟、人物就好了,既然这样,我也没有办法,只好妥协了。”他说完这些话后,毫无兴致的瞟了一眼摊位上的瓷器,那眼神仿佛是在看着一些和自己全无关联的东西。
这位年轻人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事物——中国摇滚。许多东西,当前面加上“中国”这个定语时,所表示的含义就会与事物本身大相径庭,中国足球便是一例,中国摇滚也是这样。1994年,在香港红磡,当窦唯用他那特有的妖媚嗓音喊出“幸福在哪里”时,场下的歌迷顿时陷入癫狂。第二日,许多媒体对这场堪称中国摇滚巅峰之作的演唱会极尽赞美之词,不少人更是高呼:“中国摇滚的春天来了。”然而18年过去了,在商业化,市场选择等因素的选择下,当时年轻的摇滚迷们已经老了,但是春天还没有来。
创意与市场,本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这就像是爱情与面包的关系,许多人纠结于是选爱情还是面包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在寻求有面包的爱情。能找到有面包的爱情,自然可以幸福一生,能有市场认可的创意,更是大快人心。只是这样的好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许多青年陶艺家在摸索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创意不被市场认可的情况。
是创意?还是市场?这个二选一的问题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难。要么选择市场,要么选择创意。但是在许多当事人看来,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十分纠结了。对于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多少有一些“艺术气节”,而市场,则沾满了“铜臭味”。为了迎合满是铜臭味的市场去改变自己高尚的艺术,这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可最现实的问题是,艺术家也需要吃饭,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能维系自己的生活尤为重要,这是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的关键。如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在艺术上的坚持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证的。
既然冲突不可避免,那么改变就尤为重要。“艺术气节”自然高贵,但吃饭问题也不可回避。想在市场中拼的一席之地,那么其中一些基本的规则就不得不遵守。其实被市场选择并不丢人,为了迎合市场做出变化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可以去改变,但是不要丢弃了自己创意的本质。对于艺术家而言,那些为了迎合市场的作品,大可看成是自己的“商品”,而那些自己中意的创意和想法,自然不能丢弃,以“商品”养“创意”,留待青山在,何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