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日用瓷辉煌的过去 提到景德镇的日用瓷,不能不提“7501”瓷,这便是当年研制的中南海专用瓷。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承制礼品瓷300余批次。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于体制的不适应,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陷入困境,外地新兴陶瓷产区正在赶超瓷都。人们发出“瓷都怎么了?”的疑问。为了重振瓷都雄风,市委、市政府在陶瓷行业推行“抓大放小”战略。1996 年底,景德镇将“七五”、“八五”期间国家技改投入近猿亿元兴建的缘条日用瓷生产线,分别从原有瓷厂剥离出来,重组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高档日用瓷能力提高至2360 万件。 在陶瓷股份公司还展示着三套令人眼睛一亮的APEC会议专用瓷要要在上海召开的2001年APEC会议上,唯有景德镇瓷器被选为会议专用瓷,景德镇日用瓷又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在当年召开的第十届上海全国消费品交易会上,APEC会议纪念瓷卖到了6000元一套。 品牌和规模是核心竞争力 说起景德镇的日用瓷和外地日用瓷的差距,众多专家无不提到两个名词院品牌、规模。 在本届陶瓷博览会上,丹麦一套41 件的茶餐具卖到了120 万元。为什么国外的陶瓷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钱?景德镇的日用瓷在材质上可以说国外的品牌是无法比拟的,那为什么卖不起价钱呢?陶瓷学院专门研究陶瓷工艺的缪教授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一个品牌效应。他认为,景德镇的艺术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给予了景德镇精神上、文化上的贡献,但是单凭几个大师显然难以支撑起整个陶瓷业的发展。要振兴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就要发展日用瓷,而发展日用瓷的关键就是要做大做强品牌。 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振兴瓷都日用陶瓷的希望工程。为了确保将企业建成我国高档日用瓷出口基地,陶瓷股份公司成立后首先设立了技术创新中心、质量管理中心,成立了三个专题研究所,对原有的陶瓷技艺和产品结构进行完善。如今,这家景德镇规模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代表了景德镇的制瓷最高水平。走进重组后的陶瓷股份公司,你会发现它像年轻人一样充满生机。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生产的专用国徽瓷、为钓鱼台国宾馆生产的国宴专用瓷、“古典园林”中南海专用瓷。2001年,在“7501工程”后的第26 年,景德镇瓷器再次进入中南海。公司副总经理夏跃中告诉记者,经过10 多年的经营,“红叶牌”陶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营,“红《”这个品牌一定能做大做强。 近日,我市一个专门生产日用瓷的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哪个客户给了200 万件以上的订单,厂里是无法接下来的。显然,生产规模也制约着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缪教授告诉记者,我市日用瓷生产逐步转为以私人作坊为主后,逐步削弱了景德镇日用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新和规模是日用瓷的出路 景德镇日用瓷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呢?缪教授告诉记者,当今在市场上走俏的日用瓷,无论器形、釉面、材质、外观都是符合了当今的潮流,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当然,在创新中也不能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景德镇不缺人才、不缺科研实力,但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生产出新产品。 在谈到如何发展景德镇的日用瓷时,陶瓷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夏跃中感慨地告诉记者,创新是日用瓷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要做大日用瓷这块大蛋糕,还要从规模上下功夫。因为日用瓷的生产是利润薄、劳动密集的行业,它的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令人欣慰的是,我市的一些陶瓷企业逐步认识到了创新和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性,正在寻找各种途径努力缩小与国外日用陶瓷的差距。日用瓷的发展也必将在重振瓷都雄风的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