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绘画的成画过程与其它绘画比较存在巨大的差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瓷器装饰工艺其制作技术自成系统,自成格局。它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工艺技术规范,不但完备,而且相对封闭。这种瓷器装饰工艺的独特性,揭示了它工艺技术的科技进步性质,它能以其工艺技术去模仿复制别的绘画而生存,但瓷艺人却没有以特有的技艺去创造出可与别的绘画形态相抗衡的具有瓷画特质的绘画作品,并积聚成一种张力,不是在一时一地,而是在全国造成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所以,当瓷上绘画缺少作为一个画种登上绘画舞台的自觉与内在动力时,瓷上绘画无法成为绘画的主流也就成了必然。这是历史与那个时代给它设定的宿命,或许,是陶瓷工艺传统自身的磁场过于强大,书画家进入陶瓷工艺后,再其强引力的作用下非但不能将瓷上工艺转化为绘画形态,反而最终变身为工艺者,而且这样的事实今天还在重复着,自我觉醒意识的缺失,让瓷画失去了引领潮流转身为主流绘画的历史机遇。
将瓷绘作为绘画,对瓷画而言,它有千百年装饰工艺的实践积累,在工艺上是成熟的,但作为绘画,它又几乎没有相应的理论归纳和依托,在历史上,瓷画理论几乎是空白。历代《中国绘画史》虽则记述彩陶、漆绘、画像砖等工艺,却从来不正视瓷绘的客观存在而将其打入另册。《中国陶瓷史》记录历朝各代瓷绘工艺发展的历程,将瓷上绘画限定在工艺装饰的王国里。因此说,如果历史上存在着瓷画,那也只如独脚巨人,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影相吊,艰难盘桓。当一种艺术行为缺乏明确的理论导向,便是自生自足的自在体,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前景,便可预知了。
我们不是要拷问历史,但研究过往的历史会给我们以新的启迪,使我们警醒,从而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回避宿命轮回。
一个新审美样式的诞生,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潜藏着原创精魂的内核,表现出对时代的一种文化责任,它以自己特有的本体语言说话,它按自己的理念前行,它是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历史上的瓷上绘画是否缺了这些?
把瓷画认同为绘画,从绘画的角度去考察,其倡导与认知的时段还是短暂的,但它是潜在着巨大发展前景的绘画艺术,它的华丽转身不仅仅是瓷画家的群体理想与企盼,更应是社会大众尤其是文艺界具有话语权的机构与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因为时代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