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青花登峰造极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当时的用工制度下,很多艺人都是儿童时便进入作坊学画,到老都从事这门技艺。”这是刘新园曾经表达过的观点。
刘松和今年虚龄30,小伙子生于浮梁罗家,这是一个靠近市区的农村,以陶瓷绘画改变农民身份之风颇盛。据不完全统计,在罗家有500余青年分布于市内各个陶瓷加工区,成为陶瓷绘画艺术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1989年,从学校走出后,刘松和开始面临着职业的选择。由于直系亲属中有几代人一直在从事陶瓷绘画,刘松和从经济角度,也从职业层次,加上爱好使然,最终作出了现在的选择。
到现在,刘松和从勾线、填色那天算起,画瓷器的时间已经整整15年了。这段时间内,刘松和曾面临过一次职业改变的机遇。因为景德镇机场的建设之需,刘松和家中的田地被征用,他得到了一个进国企的指标。当时,刘松和已在陶瓷绘画中悟得了一些乐趣,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选择了继续留下。
“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再从事其他的行业了。”刘松和的这一留眨眼便是15 年,而且已决定将陶瓷绘画作为自己一生不变的职业。除了刘新园的话之外,刘松和还让人想到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熟练程度”的论述。坚持,一定会让他的创作获得应有的回报。
二
刘松和陶瓷绘画颇有灵性。
有一个故事:还是学徒的时候,刘松和在师傅的工作室画一幅山水瓷板,结果被登门拜访的一位客户所看中,在半成品中便下了“订单”。
徒弟的灵性为师傅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却缩短了学徒期。不到两年,刘松和便走出师门,独立门户单干了起来。由于学徒时“出格”,使刘松和给很多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他单干后一种本钱。很快,刘松和的作品便有了非常大的市场,他自己也迅速成了师傅,带了六七个徒弟做帮手。
出师之后并未让刘松和自满,他深知在艺术创作的知识长河中,自己所知的还不如一粒砂子。刘松和一直都在钻研着绘画技艺,以求不断提高。正是因为这样要求自己,一次偶然竟让刘松和发现了一种新技艺。那天,当他完成了一件作品,然后搬到另一个位置时,刚画好的瓷器被桌子角刮了一下。
看到上面长长的拖痕,刘松和突然发现,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山的苍劲骨感吗?于是,他开始了不断的尝试,并最终找到了用刀作辅助的办法,使作品画面形成了一种特色。
三
2003 年,在“非典”的影响之下,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市场出现了一段时间严重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刘松和的作品也出现了滞销,于是,他解散了学徒和帮手。
市场开始复苏之后,刘松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冲动。由于当时展销之风盛行,于是,他也办了本护照,带上作品跟人去了趟越南,不想此行却让他感觉到了自己作品的魅力。一位老者站在他的作品前久久不肯离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老人连买了几件。第二天,这位老者又带来了好几个年龄相仿的同伴,从刘松和处买走一大批作品。
刘松和通过翻译得知,原来老者是个中国画迷,自己也一直在钻研这门独特艺术。当他看到刘松和的刀画陶瓷作品时,第一次发现原来山石还可以如此表现。
“这只是一次偶然而已。”谈及“越南经历”,刘松和极显谦虚地说,“推陈出新是不能止步的。”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