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灵魂之地之一,学院有着一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与探索者,学院肥沃的土壤培育了一大批学者型的陶瓷艺术家。朱彬老师作为陶瓷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深受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在陶瓷艺术创中也体现出学院派的风格。
传承和创新是艺术家永恒的主题,所谓:“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艺术的发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朱彬老师深入学习传统、体会传统,但他却不固守传统,而是把握时代的精神,加之对自然的感悟,不断的追求现代感,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通过新的语言加以阐述和表达,给观者以新的视觉冲击及心灵感悟,从而达到“古”与“今”的交汇、融合。他的作品既显示传统的内涵,又融入了现代意识,远看有势,近看有质,令人心目惧清,又能牵动观者心灵,震撼人的视觉感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生活相联系,在传承中延续和更替着优秀精神文化的血脉。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二级教授 宁钢)
朱彬个人简介
朱彬:男,硕士,讲师,现任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盐城人, 200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至今。作品在《美术观察》、《中国收藏》、《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工业》、《华人时刊》、《景德镇日报》、《超设计》等诸多刊物中发表,在《美术观察》、《艺术评论》、《文艺争鸣》、《艺术与设计》、《美术大观》、《美术界》、《中国陶瓷工业》、《陶瓷研究》、《大众文艺》等期刊中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包装设计》、《色彩形态构成》、《图形创意》等。
获奖及主要展览:
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银奖 景德镇
2009年入选中国蓉城国际美术作品双年展 成都
2009年入选海峡两岸陶瓷精品展 台北 高雄
2009年入选建国六十周年景德镇陶瓷成就成果展 北京 景德镇
2009年获“辉煌60年-迎新春美术作品展”银奖 景德镇
2009年获2009中国收藏十大名品最佳创新奖 北京 景德镇
2010年获第九届全国陶瓷创新评比金奖 佛山
2011年获第四届江西省工业设计作品双年展 二等奖 景德镇
2011年景德镇陶瓷艺术教授、大师精品艺术上海展 上海
2011年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陶瓷作品巡回展 南昌 广州 北京 上海
2011年入选中国轻工业创意文化展并获首届“大地奖”陶瓷评比金奖 北京
2011年入选中韩陶艺交流展 景德镇
2012年获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金奖 深圳
2012年入选中国轻工业创意文化展并获第二届“大地奖”陶瓷评比银奖 北京
2012年获邀担任第三届“中国电信杯”陶瓷礼品设计大赛评委
2012年入选“中国白金—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展”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
2012年 “陶埏·新语”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思维与创作
景德镇陶瓷学院 朱 彬
一、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艺术及其设计背景: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在设计与艺术上的表现,将我的创作思维拖到了它在陶瓷实践的前沿,当代艺术及其设计在此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一切,也改变着我的意识与创作热情。
我陡然看到:后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在艺术及其设计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在现代文化的开拓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它突破了现代主义在设计上的束缚,使设计表达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它倾向于对传统的反思与回归,特别重视对传统的映射,例如,“孟菲斯”设计集团以此为名旨在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它的“设计都尽力去表现各个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表达了从天真滑稽到怪诞、离奇等不同的情趣,也派生出关于材料、装饰及色彩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概念。”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设计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此外,后现代主义还触及到艺术领域,它将艺术表达推到新的发展里程碑。总之,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与推动下,艺术及其设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与设计上的主张给我的陶瓷艺术创作带来了发展的广阔空间:陶瓷艺术及其设计的丰富多彩性是以陶瓷材料及其工艺为主体,以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以及展现艺术家或设计师独特情感和个性为多彩内容的艺术或设计。为此,我以现代陶艺作品佛教人物系列为内容,略加讨论我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些许感受:第一,我之所以取材佛教内容并极力表达佛教人物形象,是因为佛教与人结下了恒久的情缘关系,它在人的心理与日常平凡的生活行为上的影响力和人的亲和力,由来已久;第二,我之所以采用了颜色釉做材料,是因为颜色的表现力更适合展现这种古老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传统的佛教形象塑造中,留下了古人对佛旨的理解,留下了对佛形象的刻画与描绘,留下了佛教艺术表达的历史沧桑;第三,佛教文化的精髓促发我的心而使之久久不能够平静下来,安抚这颗心的唯一方式就是将不平静的“心”放置在一定的对象之上,或使激起我心的不平静因素得以尽早转化。这在我看来最好的“解脱”,就是在创作中的情感宣泄;第四,后现代主义强调回归传统与重视装饰主张,将陶瓷文化表达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事实上,驰骋在后现代主义田野中,作为一个陶瓷形象塑造者,我感到自由自在。一次次创作中的情感宣泄与精神的自我舒展,使我感到愉悦。正因为如此,陶瓷艺术表达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时尚结合起来,这是“天、地、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给我带来的艺术创作感受是自由地表达自我。
三、我的创作与设计冲动是将题材、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与陶瓷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的有机结合,是完成创作过程的自我实现。中华族对佛教意旨的理解与对佛教形象的诠释是中华民族溶蚀异族文化与展现自我的一个光辉范例。它从“佛教东渐”到其“世俗化”,佛教形象从神坛走入民间,走进人们的平凡生活,曾经积淀了深厚的层层年轮并留下了厚重历史的沧桑感,——它不仅蕴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以及人们对佛教文化内容的认知、理解、领悟,与自我表达,而且,还为后人留有广阔的反思与回旋余地。当佛教文化的历史档案岌岌可危时,一种新材料的发见与技术的巧妙结合适时地造化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之里程碑上。正因为后现代主义主张历史回归主义、重视装饰、强调材料的质感与陶艺家的情感宣泄及表达,所以,行文作者将此等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来反映自己对文化的吸收、继承与发扬。当然,行文作者也不可能回到那种沧桑岁月,而只能搬开厚重的佛教历史页册并描绘它发展的一瞬。可惜的是,在记载佛教形象历史时空的辉煌页册上布满了“自然”留下的痕迹,尽管这些“痕迹”遮掩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它却触动了行文作者激荡而起的创作冲动:现代陶瓷颜色釉的点点斑迹吻合于佛教页册因时间长久留下的“自然痕迹”,姑且不论这些“自然痕迹”是因时间的长久,还是其它历史原因所致,就它所激起的艺术创作冲动足以构成另一幅美妙的佛教文化画卷;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历史文化元素的引用,是将文化的继承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勾勒了一幅幅继承与创新的人文主义画卷。
尽管佛教意旨与佛教人物形象远离了现代人类的现实生活,但是,佛教文化注重内省的精神与富有智慧的思维及表达逻辑却不会消失。在此,无以辩白的是艺术家对事物的心灵观照及其表达,就像佛理一样不因时空的转换而变更,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理解人性进而理解艺术家心灵的长处所在。鉴于此,我将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锁定在佛教形象表达与陶瓷材料工艺结合起来,显现了一个完整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理念。在这种佛教形象创作中,我也将陶瓷材料颜色釉的特征同经过历史文化洗礼与时空变迁所留下的文化烙印联系起来,表现了一种跨时空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继承和保留,而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及其优秀成果的反思。另外,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需要设计与艺术表达具有丰富的文化附加值,需要充分展现异常复杂多变的社会创造主体的思想及情感,所以,在创作中尽最大努力地体现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陶瓷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的理念,进而塑造一个完整的陶瓷文化审美形象。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和艺术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不仅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也同样需要将自身的情感宣泄并公布于世,为此,在陶瓷造型形象塑造中,我充满激情地将自己的创作激情融入创作过程之中。
总之,从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本质含义上讲,文化的创新是结合现有的与不曾有的并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新型的文化融合。因此,我取材佛教素材与利用陶瓷媒介,——这是两个具有优秀传统的文化因素,表达好这样的内容,不仅需要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刻理解与剖析,也需要对陶瓷材料及其工艺进行有效把握,在此,尤其结合了先后现代主义的辉煌成果。将之结合起来并利用现代表达方式创作了带有个人激情的佛教人物系列作品,是为完美的创作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