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陈少岳,青年艺术家,生于山东郓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于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2006年,于安徽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组。2007年,国家公派留学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油画。2010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莫斯科大学、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等文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参展情况
个展
2010年,莫斯科大学陈少岳个展。(莫斯科)
2011年,“迁徙”陈少岳陶瓷艺术展。(景德镇)
群展
2001年 中央美院—韩国弘益大学师生联展。(首尔)
2002年 中央美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北京)
2003年 “新气象”青年艺术家综合展。(北京)
2004年 “东南西北”四人联展。(合肥)
2006年 现代工笔人物画邀请展。(北京)
2007年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155周年校庆。(莫斯科)
2008年 莫斯科第四届青年油画艺术展。(莫斯科)
2008年 “和平之理想”综合艺术展。(莫斯科)
2009年 莫斯科中俄建交60周年。(莫斯科)
2009年 中国收藏2009十大艺术陶瓷获最佳创新奖,并在景德镇---北京巡展。
2011年 作品《上林花赋》被中国收藏评为十大陶瓷名品。
2012年 第二届广东当代陶艺大展 中国当代实验陶艺家邀请及提名展。(广州)
2012年 “灵蕴景德”当代陶艺双年展。(上海)
2012年 第四届安徽美术大展安徽陶瓷艺术作品双年展。(安徽)
2013年 厦门美术馆“溯源”原创陶瓷展。(厦门)
2013年 “美瓷秋实”南粤艺术馆。(广州)
2013年 第二届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济南)
形式主义的致敬
程丽芳
陈少岳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后留学俄罗斯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从陈少岳的简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接收到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少年有为的才俊——通过国家项目从学院青年教师中被选拔公派留学俄罗斯,据说当年美术类去读研的名额全国只有两个。
2008年,陈少岳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很快,他发现了陶瓷尤其是高温颜色釉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牢牢吸引住他,使得他此后的主要精力都改用在了陶瓷创作上。经过几年时间的磨合,陈少岳的陶瓷作品渐成一格。
陈少岳的高温颜色釉陶瓷绘画作品以人物题材为主,有少量现实观照的作品出现,但他似乎更加倾向于一种虚拟情境的表现,作品透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式的精神气质很鲜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一个系列创作,比如宗教僧侣绘画,来试论杂糅着东西方两大教育背景的陈少岳在陶瓷绘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指向与语言特征。
陈少岳画道士、僧侣,也画才子佳人和丁字裤女郎,画戏曲人物历史典故,也画现实生活的小品场景,他从来都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不停留在固定的时空里。又因为国画里的笔墨线条的表现、油画的色彩讲究与形式构成的运用,陈少岳的作品在尚古的意蕴里常常蔓延着含蓄的或者活泼的视觉趣味。
以他近期集中创作的僧侣系列作为我们讨论的范例,或许更方便具体展开。当然,这一些讨论也只是基于我个人在读画之后的整体感觉,以及在多年交往中对他的创作形成的印象。
从类型上划分,陈少岳明显是属于学院派的艺术家,讲究传承脉络,讲究严谨的法度,偏向于理性分析地去绘画。这些从他的线条表现上可以明显感受,以及画面里反复使用构成的设计手段也是很好的说明。
陈少岳的僧侣图既不依赖于传统的固有的图式,在现实中也没有模特原型,他们几乎都是陈少岳从他的心理视觉出发创作出来的形象,而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画面里面,以线条造型为主,色彩只是起到一个背景渲染作用。但是,色彩虽然只是运用在背景里,但绝不就意味着不重要,恰恰相反,必须要重视的是,陈少岳的很多无具体场面和情节的僧侣图,作品的气势和氛围多来自于背景的渲染,以及整体的布局,很有点宋代严羽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因为这些画里,除了有节奏的形式感外,什么细节也没有。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陈少岳对绘画上的一种自信,以及试图不在绘画上取悦于人的自我坚守。这样的画面,一般人估计觉得太过简单,简直就是简笔画。
这些僧侣图完全抽象,没有表情,没有动作,没有情节,没有任何细节描绘,这些完全被有意排除,完全抽离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感,仿佛画面真的带着我们进入了一片寂灭之中。这种被高居翰先生称之为的“以笔墨为皈依的反自然主义美学观”用在这里,以表现宗教题材,倒是显得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一种绝对的纯粹。
同时,这样的完全的形式主义又恰好简洁有力地致敬了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单单从众多题材中选择僧侣系列来作一个对陈少岳解读的原因。
陈少岳的作品大多都是如此,他们更加倾向于表现一种内在的稳固的并可拆解的结构,而不是热衷捕捉稍纵即逝的视觉经验呈现。这是一个探视的路径,我们籍此可以判断陈少岳在画画时,依照的更多是一种绘画上的法家准绳,高度调和的秩序感。他追求一种非再现式的理想化的绘画。他虽然也有一些随心写出的率性之作,但那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少数。他似乎更习惯一种疏离感,这应该也可视作他对当下世俗生活的一种态度。
陈少岳还画另外一种类型的僧侣图,相对有场景和情节,表现手法略有不同。背景放空,人物着色,但也并不着意精巧刻画任何一个局部,但我们能很容易会在整个画面里看到一种佛理禅机和文化趣味。与那完全宁静超脱的寂灭的感觉相比较,这里面有一种互动交流的生动性存在,一种作者表示出智力游戏邀请的意思。
当然,因为我们这次是以他的僧侣图系列来探讨,如果把范围放宽,比如他早些时候创作过的丁字裤女郎系列、风中骑自行车的男孩、放电影以及少数几张生活小品,勾画特殊的场景和感觉真实的人物,都有鲜活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相对更容易感染大部分的观看者。但这些仿佛是一种调剂,陈少岳至今依然不是很热衷表现当下的生活。这些问题说明的是,这是艺术家在自行选择的过程中的一个调和意愿与表达倾向问题,与艺术表现力和水准无关。
换句话说,这只是看他更愿意站在文化空间的哪一个纬度上去度过自己心理上的时间。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要让作品里流出来稍许所谓古意并不是一件易事,陈少岳的许多绘画里确实能感觉到心在尘外的超逸气息,这一定源于他的刻意追求与多年研习,比如,他收集了海量的宋代陶瓷残片,并一直有自觉的阅读习惯,他着迷于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不管我们以为尚古这事儿是否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必要品质,但他作品中那些吉光片羽般的智慧肯定受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