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循明
龚循明,南昌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12月,龚循明在上海刘海粟艺术馆举办《进藏-无涯》陶瓷绘画个展,2012年12月,他又在北京炎黄美术馆举办《进藏-大野无垠》陶瓷绘画个展。
龚循明一直以来奉行“在行走中完成对生活和艺术的体验”,近年来更是有一半时间都走在路上:2007年去了新疆,2008年横穿内蒙古,2009年8月独自一人开车去了滇藏……当祖国壮丽河山与内心独具的体验自然流溢于龚循明的艺术创作中时,那就是民族的、自豪的、大写的艺术与人生。
龚循明 立象以问道
撰文/程丽芳
继“进藏”系列之后,龚循明最近两年来将自己的创作主题命名为了“溯源”。这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创作系列在取名上的区分,它更是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的一个艺术状态的鲜明分割。其实,“进藏”也好,“溯源”也好,龚循明恐怕都是为了通过“立象”来“问道”。
陶瓷文化是伴随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明进入到现代的母体文化代表,陶瓷文化的创作和审美必然伴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并相互影响。中国陶瓷史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一章。远在原始文明中,北方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陶器上面出现的花纹与图案以及丰富的记事符号,均可看作汉字的起源与书画艺术的滥觞,它们共同反映出了最初人类追求“美”的朴素的情感和智慧。
老子哲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鸿蒙发端,那是一次无以伦比的灿烂的日出——但如果要真正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哲学意味,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美”进入,老子美学中最中心与最高范畴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妙;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哲学开篇第一章就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与追求。
老子还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妙”的特点正是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与无限性。它超出有限的物象,并“妙不可言”,“妙”并不在于好看、奇特、美,它联通的是“道”、“气”、“自然”。自古以来,“妙”成了进入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本体与生命的的一把神秘的钥匙。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打开这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呢?老子其实指出了一个大致的方法,即“涤除玄鉴”的认识理论。首先:一切观照都要进到对于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关照,即进到对于“道”的关照,这是认识和创造的最高目的和境界。第二层意思:为了实现对“道”的关照,关照者必须保持内心静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宗炳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涤除玄鉴”理论并提出了“澄怀味象”与“澄怀观道”的学说。“味象”的本质在于“观道”,换句话说,审美观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宗炳的观点主要着眼于审美经验,从我们今天的创作经验来看,与之相对应的“立象”以“问道”则就成了艺术家的自然使命。
“味象”与“观道”的前提是“澄怀”,只有“澄怀”才能实现庄子说的“见独”、“游心于物之初”。这是一个审美前提,即首先是心胸问题,这也是一个创作的前提,只有“澄怀”才能实现“立象以问道”。
作为一位艺术家,龚循明性情磊落胸襟豁达,是溯源六次联展的灵魂人物与精神领队。他在许多次艺术探讨中也同样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心胸问题,是精神世界的纯净和旷达,是俢一颗郭熙称之为的“林泉之心”。
龚循明毕业于景德镇陶院雕塑专业,早年曾专注于陶艺创作并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至今,我们仍能从他的绘画语言里分明感受到对体块的敏感和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龚循明转型釉上山水与人物系列创作,同时,他尤其擅长画大写意的骏马,作品意气风发气势撼人,受到业界与市场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自2008年开始,龚循明进入了“寻梦香巴拉”的主题创作,并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与北京炎黄美术馆举行个展。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绘画实践和情感沉淀,经过漫长的神游与冥思,作品面貌又一次完成了自我革新——不同于前面两次个展的“进藏”系列的七十多幅作品,“溯源”系列不再是“画他进藏所看见的”,不再是对特定实景的具象和再现式的写生式绘画,多年的经验积累正在慢慢发酵,龚循明正在开始一种包括形式在内的更为深远的艺术本源的追寻与探索。
很显然,龚循明现阶段的创作具有更多的主观表现倾向,构图之初就不单纯指向某处具体的景物,通过综合、夸张变形、符号化等手段,将所有的绘画对象抽象、强调并组合为新的块面与色彩,气息饱满、新锐,同时运用娴熟的线条穿插造型,融合中西,风格新颖,毫无陈规之势,完全跳脱于传统之外,富有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令人震撼的表现张力,洋溢着作者内心投射在表现物象中的直率的生命热情,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与直接强烈的感染力,整体呈现出阳刚之气与蓬勃朝气的特质。
与此同时,部分作品还鲜明地呈现出现实的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比如他的《溯源之二十》,直指当下不断恶化的严峻的河流污染现象,质疑工业文明的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叩问权力失职与道德蒙蔽,希望以此引起关涉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环保反思。
在陶瓷绘画的材料与工艺的运用上也一再显示出龚循明的创新性能力,他率先运用新彩与粉彩混合厚堆填色,形成了不同于往的肌理效果,温润的凹凸有致的手感以及光照下自然呈现的奇妙、迷幻的光影感。
关注当下,关注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又以强烈的主观表现来构造画面,传达出作为一位艺术家感受到的这个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的整体气象——龚循明就以这样的状态孜孜以求,立象问道,在每一次构图营造时,在每一笔色彩和线条里,在每一回情感投入中不断去体悟创作中饱含的无尽隽永的美学与哲学意味。
面对互联网时代全球性的各种思潮的撞击,坚持从自身出发,走向自然,融入生活,探寻当代艺术的精神语境,龚循明认为,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不仅敢于否认前人,更要敢于否认自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前进,不断追求艺术精神的源头——执着于这样的信念,他因此在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中一次次努力变法,作品在每个阶段也都确实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面貌、情感认知与精神含量。
与此同时,龚循明的“立象以问道”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和互动,他们携手同行,以革新的锐气和朝气为景德镇陶瓷界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艺术面貌。近年来,龚循明的两次个展以及五次“溯源”联展带给整个业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震撼人心的,有资深媒体人将这种对整个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氛围形成的综合效应命名为“龚循明现象”。假以时日,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或许会从心底发出感叹说,这些改革的行动派和建设者,这些真正的艺术信徒,在以“溯源”为名的拓荒之旅中,他们为一座城市和一个行业开启了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