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刘嘉鸿默默的把梦想扎根于灵魂的深处,在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造,克服种种难关。在他的笔下,草木的灵动,果实的鲜嫩,花的绽放,鸟的欢唱……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画家的美好心灵,融入自己的画面,净化了欣赏者的心灵,也净化了自己。
(一)
说起来,刘嘉鸿的家人尽管工作与陶瓷相关,但并没有专门从事陶瓷绘画。可即使这样,刘嘉鸿依然对陶瓷着迷。他喜欢看画,无论是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慢慢地他也学着乱涂乱画起来。就这样不知不觉,刘嘉鸿真正喜欢上了画画。
1981年,刘嘉鸿高中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景德镇市技工学校陶瓷美术专业。一进学校,刘嘉鸿感觉就像彻底解放了,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学。按照课程,山水、花鸟、人物、写生、临摹、工笔、写意全都要学。刘嘉鸿就像入水的海绵一样,拼命吸收。这为他后来艺术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那时,刘嘉鸿的学生生活很充实,也很单纯。每天上课,有课余时间他常到书店看书买资料,那时书店好书特别多,而且价格便宜。刘嘉鸿和同学还经常结伴到老师家里去,泡在那儿听老师讲画、讲人生,还有很多画坛故事。“那时的老师真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亲切。”刘嘉鸿笑着说。
“老师们常常教导我们,现在不要求我们理解,只要求我们吸收、打基础。金字塔为什么高?就因为基础厚,底子宽。”刘嘉鸿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老师们的影响,接受了“人格高,画格才高”的观念。
可以说,在学校的两年,是刘嘉鸿吃“百家饭”长大的两年,优越的艺术环境,为他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营养。所以,他最大的收获和感受,一是视野开阔了,眼界高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二是懂得了怎样才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必须达到怎样的精神境界。这两点,令刘嘉鸿一辈子受用不尽。
(二)
1983年毕业后,刘嘉鸿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在学校里,他一边教课,一边仍不放弃学习,每天晚上他都会到夜校继续学习美术。可是这样的生活不长,因学校陶瓷专业停办,刘嘉鸿从事其他学科的课程,同时还继续与陶瓷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期间,刘嘉鸿结识了艺术瓷厂的老艺人彭元清老师。这是刘嘉鸿艺术人生的一大转折。刘嘉鸿在向彭元清学习画花鸟的过程,彭元清对他绘画兴趣的培养起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作用。
彭元清老师为人谦和、朴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刘嘉鸿自己创作作时品,彭元清给了刘嘉鸿不少的指导和建议,使他受益匪浅。在学习的过程中,刘嘉鸿的画得到彭元清的肯定和赞许,奠定了刘嘉鸿对花鸟画的艺术追求。
后来刘嘉鸿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结识,并拜其门下学艺。何老师是当代花鸟画大师,他的画风严谨,传统功力深厚,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对画的要求一丝不苟,每次当刘嘉鸿拿出自己的作品让何叔水点评时,心里总是惴惴不安。何大师总能从不同角度,找出刘嘉鸿作品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使刘嘉鸿的画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刘嘉鸿说,“何大师和彭元清老师在我的绘画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他们德艺双全,为我树立了榜样,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更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值得我用一生去感恩。”
刘嘉鸿一直认为自己走的从艺道路不算太顺利。“可以说选择了绘画之路就是一条艰难之路,就像唐僧取经一样,没有艰难就取不到正果,没有艰苦的攀登过程,就到达不了顶峰。不过,只要是努力了,即使到不了顶峰,我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况且艺术是没有顶峰的,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你什么也都不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