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曾说:“超越,是画家探究的最高境界之一。绘画的意义存在于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之中,每每在作画时总觉万事皆空,唯有思想的驰骋、心弦的共振和感应在血脉中自由流淌,是灵魂中自然产生的那种空灵坦荡。”
方云的画室名曰“四方缘”。一是取自方氏兄弟的定位,四位丹青妙手,在赣地书画的传承与创新上均有建树,实为佳话美谈;二是这个“缘”字,他人缘极好,认识方云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即便不笑,他的眼神里闪烁着的些许调皮,也会让你感觉到他的笑意。
方云的禅画,更是这个“缘”字的不二解释。
禅,出自佛教,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在梵语中是“静虑”之意,表达的是人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和顿悟,代表着人的智慧。它关注人的心灵深度,反映的是人生态度。禅宗将释、道、儒融为一家,吸取各自精华为一体,既有佛家之慈悲、道家之无为亦有儒家之仁爱。
中国大量古代传世作品都反映了绘画与禅宗的这种密切关系。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注脚便是苏东坡评价王维的传世之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王维之后,禅画不断发展,禅诗画进一步融合,到了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禅画更是儒、释、道并融,把禅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方云画禅,即是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所达到的思想境界的继承和重现,用方云自己的话讲就是“吾尝试将禅意与瓷画相结合”,“与同道同修悟德”。
倘若仅仅是尊古人、尚法度,而非师造化、得心境,便也不会达到“超越的最高境界”。画评人欧阳今擢说方云总处于“异化”的形变中,他从西画肇始,转而问古,笔锋灵异多端,“一反过去的跳蹙、玄奥的画风,浓淡干湿曲直润燥构造的形态结果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然方云又从古风、狮王的工笔重彩系列骐骥一跃,突然以宁静悠远的禅画系列示人,叫人惊呼飞来之笔,虽纸墨无言,而风雷已过。
方云的禅画笔简意阔,清脱纯净。藏家高度评价“画中山水澹远简约,澄明脱尘,人物狂放无羁,出世入空,画面哲理叠应,理趣暗显,兴味不尽,辨证的灵气游刃其间”。“画中无禅,惟画通禅”,清代高僧担当和尚说得有理,却又辉照了方云的禅画,探古问今,指心通禅,正所谓禅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禅。
再顾方云所谈:“绘画的意义存在于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之中。”在他的作品里,一幅《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看似写景实则写心,看似咏水实则悟禅。诗画占尽山水,一水柔善,山石仁义,使景达到风神兼具的境界。心与禅、禅与心在自然界融为一体,堪称顶妙。
禅在自然界的显现是以一心向禅者而悟,悟出“境由心生”。陶渊明曾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谢灵运也曾云:“滤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生活在水泥之林里,方云借画悟出禅意:心灵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山水和天空,山水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自2006年“参禅”以来,方云一面潜心研习经文古秩,一面论道健体,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趣真是“意惬理无违”。方云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积累的艺术原料,作出自己对历史、对人类自身、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和反思,在作品中展现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哲学见地。
自昔徂今,方云的每一幅禅画作品都能得到画评人的好评。《树欲静而风不止》画面看似无风,风在心田,是说外物宁静,内心生风;《世路山河险,现实烟雾深》本身就是禅悟给人的劝戒,画面人与树皆系佛缘,更见遁居世外的隐士之风;还有《观过,斯知仁矣》,画中长者嗜山,应孔子“仁者乐山”之义,喻示观山便知仁义之道,等等,皆有禅教哲理之深意。
陶艺评论人蒋敦明说:“‘方云禅画’的妙处在于,他不以炫耀物象表面的真实为能事,并且有意与当下许多瓷画家的表达模式拉开距离,以‘禅’说新语的方式,表达他对禅境的体悟,编织出他独有的、意趣盎然的山水树木并人物画境。其间禅机暗藏,寄寓遥深,宁雅恬静,警策清新,让人观赏之余获得超越视觉表面的象外之义,从而创造出当代瓷板画的新意境。”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方云学画时的一个故事。当时方云在中央美院李少文老师门下学习,一次作画,李少文看到方云的作品,煞是诧异,问到:“你信佛?”
方云浅思片刻,笑答老师:“佛在心里。”
方云简介:
方云,号四方方云,男,1962年10月生,祖籍云南曲靖沾益。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南昌大学,结业于荣宝斋画院第二届高研班、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李少文首届造型艺术工作室。国家二级美术师,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南昌大学四方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西四方书画院副院长,景德镇四方陶瓷馆副馆长,《四方画家》主编,《微型小说选刊》编委。
作品《礼仪》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四季之春》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举办的《与世纪同行》2001年工笔重彩艺术精品展,《古戏台的记忆》入选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无锡美术馆收藏。《古风辰时》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于《美术报》《荣宝斋》《收藏》《艺术界》《民族画报》《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孔子学院》等报刊专版介绍,并入选多部画册,传略收入十余部词典。作品被政府机关及专业美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