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林正茂的陶瓷艺术,就如同在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礼,在林正茂的陶瓷世界里,你既可以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久远,也能感受到新中国发展过程中那种昂扬向上的激情。 1972年出生于浮梁县的林正茂,如今在景德镇的陶瓷界已不算是新人,名家的指点,刻苦的钻研,让他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景德镇瓷坛,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他的陶瓷花鸟画,他对陶瓷绘画用料的探索,让这个大师云集的陶瓷之城,很难忽视他的存在。
《瓷器》记者 黄小平 师从名家
现为工艺美术师的林正茂,早年师从陶瓷艺人曹明亮,后又得到陶瓷美术家傅尧笙、何叔水、翟攸翔的指点,画路日益宽广。 在陶瓷老艺人曹明亮的门下,林正茂开始学习粉彩细毛画法。在曹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下,林正茂的画技日益见长,他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画笔在瓷器上表达出来,创作出许多画风新颖、寓意深刻的翎毛花卉作品。 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傅尧笙(已故)曾经对他说:“陶瓷绘画不光要有好的匠工,还要在创作中讲究灵感和顿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灵气,才更具艺术性,而灵感和顿悟来自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积累。”这番现身说法在他心里引起很大的震动,从此,林正茂不光追求陶瓷绘画“工”,更多的用“心”去创作自己的陶瓷艺术,使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完全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林正茂擅长粉彩及新彩装饰,作品多以花鸟、鱼虫、走兽为主,兼工带写,画面清新典雅,工整细腻,装饰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远的意境。他创作的《百鸟朝凤》200件粉彩双耳瓶,鸟的姿态各异,羽翼丝毫毕现,栩栩如生;飞鸟或掩映树林、山石之中,或藏于花卉之后,画面虽繁密,但条理清新,动静结合,均衡呼应,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受。 林正茂认为,陶瓷花鸟画要重视造型能力和笔墨技法的训练,要因陶瓷器型布局,同时又不能拘守客观真实,要脱略形迹以追求物象的神韵,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要表现出它们的灵气,展现出它们的精神特质。 和大师的相处,让林正茂受益的除了那一笔一画的功力,最重要的是,大师对待艺术的态度,处世的哲学,让他明白了艺术的真谛:艺术就是生活的延伸,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处处为师
为了提高自己创作的张力,林正茂坚持深入生活,到郊区、到家乡写生,观察与捕捉各种生物最动人的形态,并速写下来。至今,他写生的画稿已积累了几千张。 在林正茂看来,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乃至每一个有生命的生物,都是自己创作的老师,都可以给自己的创作带来灵感。 林正茂喜欢与瓷界画友交流,虚心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林正茂说,画友的经验之道,就是自己攀登艺术高峰的一块块基石。 正因为林正茂这种处处为师的精神,让他的画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所创作的陶瓷花鸟作品被专家评价为“花之娇笑,鸟之飞,叶之正反,都勾勒有笔趣, 颇具个性色彩”。他创作的《蝉鸟柳枝》百件粉彩鱼尾瓶,几枝柳条自上垂下,迎风摇曳,贯通瓶身,知了停在枝头,工而不板,尤其蝉翼的刻画,精细剔透,质感得到真切的表现,整件作品用笔流畅,清新透逸,神趣十足。
推陈出新
林正茂认为,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前必须学会思考,画什么,怎么画,怎样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如何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吻合和统一。如喜鹊传捷报,红梅迎新春,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和文艺创作的优秀传统主题。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主题在自己的作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林正茂创作前思考得最多的。 林正茂说,在外出采风时,江南乡村徽派建筑的喜鹊红梅墙头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节期间的喜鹊红梅门画带来的喜庆和欢欣让他记忆犹新。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红梅傲骨,不畏严寒在枝头绽放;喜鹊翘首立于枝头,它黑白相间的形象,生动而喜庆。这些,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正是如此,林正茂在创作时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喜鹊红梅。 但是,画传统题材最忌落于俗套,不能创新就打不破常规。在创作中,林正茂甚至走在大街上都陷于沉思之中。广场盛开的百花,晚间绚丽的华灯给了他心灵的启迪。改革开放后,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百业俱兴的宏伟前景,让林正茂意识到,喜鹊红梅不正是伟大祖国春天的象征么。梅鹊报春是传统的主题,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相吻合。中国九为大,创作中林正茂萌发了一个99只喜鹊加上“百喜报春”中的一个“喜”字,刚好是一百个喜,红梅绽放羡群芳,百喜报春显盛世的构思。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百喜报春”梅瓶,这件凝聚了林正茂心血的力作一举获得“华茂杯”金奖。 这件作品,林正茂随瓶形的变化画了一枝蛟龙般盘旋的红梅,纵横交错的枝干上,99只喜鹊或仰天鸣唱,或低头交谈,或亮翅欲翔,或回首弄尾,它们活跃在春天里,传递着四面八方的喜讯。为了画好众多形态不一的喜鹊,林正茂翻阅了大量的画册和书籍,并观察大自然的禽鸟,在脑海里积累了千姿百态的喜鹊形象,然后在构图中一组一组分别组合,对喜鹊采取拟人的手法,赋予他们个性色彩。 通过这件作品的创作,使林正茂深刻地领悟到民族审美意识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