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1969年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陶瓷理论研究与创作,1999年9月参加韩国利川首届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2000年6月作品《女孩之二》获第五届日本亚洲工艺展银奖;2001年出版个人画集《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黄胜》;2002年5月参加杭州第三届中国青年陶艺家双年展;2003年9月作品《童趣》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三等奖;2004年6月作品《西江月》获江西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6年10月作品《月下闻清琴》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银奖;2006年11月参加杭州第五届中国青年陶艺家双年展;2008年11月参加杭州第六届青年陶艺家作品邀请展;2008年12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展;2009年7月作品《溪山会友》、《清音》获江 西省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
《瓷器》记者 张钧和
夜深人静。青凝斋里,一曲《高山流水》古筝音乐伴着柔和的灯光,静静地散落着。都市的喧闹与嘈杂离这里很远,卸下公务与教务,这时的黄胜只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陶瓷艺术家。他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听着音乐,用陶与瓷释放着胸中的山山壑壑,这里,离大自然最近了,仿佛一伸手,就可取壶溪水泡泡茶。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生在城里长在城里活在城里的黄胜喜欢这种感觉。从1989年黄胜考入陶院雕塑系,至今没有离开过雕塑、陶艺,在从艺生涯里,他有过困惑、有过忧虑、有过思考、有过喜悦,而当这些在他雕塑作品中一一再现的时候,他的心境就像一片茶叶,在清澈的水中尽情地舒展着艺术人生的本色。
艺术,原来是这样让人陶醉……
突围
尽管,黄胜讲述的语气非常的平缓,但这平缓的语速始终没有掩盖他内心左冲右突的激情,让人瞬间抓住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艺术成长历程,那就是突围。的确,在黄胜艺术探索的旅程当中,他始终不断在突围,在寻找属于自己特色的陶瓷艺术语言。
四年的陶院学习生活,让黄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周国桢教授对动物雕塑的探索、姚永康、吕品昌对人物雕塑的探索,李见深带来国外陶艺家学术交流,让年轻的黄胜热血沸腾,他深刻体会到陶瓷材料语言表现的力量。1993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当时年轻,思想有过很多波动”黄胜说,当时想考研究生,去上中央美院,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教学之余,他也尝试过多种表现形式,学拉坯、拍泥板、泥条成型,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后来他感觉陶这种材质粗放、可塑性强,“泥”味十足,很适合表达自己的个性,于是每年寒暑假,他便独自一人,背起行囊,到宜兴、宁国去搞创作。对陶艺追求的兴奋冲谈了独处异乡的孤独,他整日与陶对话。最令他难忘的是1994年春节,他在河南禹县,当家家户户沉静在团圆的喜悦之中,他还是一人躲在工作室里,一包方便面应付着自己的乡愁。
如此几年下来,黄胜在创作上有所突破,但他总感觉到这种创作方式方法,对自己而言始终难以尽意,这时的他开始有些灰心与困惑了。他又开始了新的突围。1997年,他到北京出差,无意中看到一本法国陶瓷雕塑家让?克洛的作品集,他自如、随意与不拘于细节的表现手法让黄胜大为震惊。黄胜兴奋地回到景德镇,开始在表现形式上作出尝试,同时,他放弃用陶这种材质,改用瓷,他认为:瓷有高度艺术概括潜力。
这时期,黄胜创作了《妞妞》等陶瓷雕塑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早期艺术风格。也可以说,这段时期,是黄胜陶瓷艺术表现材质与形式的一种成功突围,而他在艺术思想与题材的突围才刚刚开始……
溪山问古
“溪山问古”是2008年黄胜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个展的名称,之所以用这个展名作为小标题,是因为这次展览是黄胜在陶瓷雕塑艺术上创作思想迈向新境界的一个标志,展览所展出的作品无一不展示出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思想追求与精神境界。为了这一步,黄胜探索与追求了整整八年。
话还得从2001年说起,这年,黄胜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当时北京的798十分活跃,他每过一两天就会去看一次展览,中央美院的导师也主张观念雕塑,这些与黄胜之前接触的都不一样。黄胜经常和北漂艺术家们一起喝酒谈艺术,他也曾经尝试放弃传统,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此间,他也创作了《KTV包厢》《跳舞》等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但他总感觉这并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因为传统从小就植入了黄胜的骨髓。
“我父亲是位中国传统的书画家,从小受他的影响,我对中国传统艺术非常感兴趣,传统的东西在中国十分重要,这些已经融入中国的血脉,也融进了我的血脉。”黄胜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回到了景德镇,对自己的创作思想与形式作了一次清醒的梳理,并开始尝试着用现代的陶瓷语言去表现传统题材,借以反映自己对当下生活与社会的思考。
受家学影响,黄胜内心世界和温文儒雅的外形一样,充满着人文精神。当下,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观念极端物质化,这让黄胜对现实生活感到深深忧虑的同时,对未来生活充满的无限憧憬。“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充满乐观态度的精神状态,使黄胜和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人文气质”一位评论家这样评论黄胜和他的作品。
例如黄胜仕女题材的作品,或曰采莲,或曰西江之月,或抚丝竹,或泛舟荷塘,都极尽婉约娴丽之趣,形态婀娜唯美。再如他的山水系列和溪山系列,这些作品形体逐渐变得简单甚至模糊,给观者展现出更为整体与宽广的场景,山水之厚美,深谷之人或听泉、或对坐、或行吟,无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合一”。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弃浮华而返璞归真,不尚繁复而独超物表的精神内蕴,从中透露出精致而又恬淡婉约的文人气质。在造型上,他多以泥片成形,不拘小节,荷叶、古树和人物的头发、衣裙等取磅礴之势,游刃有余。
在黄胜的作品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充满着是古、幽、深、空、寂的诗意,但诗意又从整体上超越了美感,升华出自然天成的禅意。跳出作品,我们发现,黄胜决不仅仅是在做作品,而是在写情,写趣,写人生。黄胜说:“这是作者内心的自然流露,是在与泥与釉的交流中获得了身心的极大放松和自由。”
君子瓷
打开黄胜画册,或是流连于创作室展厅,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他的仕女雕塑《清商初起》、《采莲曲》、《春游》,还是他的山水作品《观云》《溪山闲步》《听泉》,无不是施以温润典雅的影青色釉,这就是陶瓷素语所说的青瓷。
黄胜之所以选择影青色釉,因为他醉爱青瓷,并把青瓷誉为君子瓷。这也是他把工作室取名为“青凝斋”的由来。
青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便以其多彩的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温润、沉静、典雅的审美特征,散发出超凡脱俗的气质。在漫长的发展岁月当中,青瓷凝聚了儒、道、禅的思想精髓,成为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然而,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青瓷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就在黄胜为自己的创作之路感到迷茫的时候,他发现了青瓷的人文价值,青瓷具有质地温润而如凝脂,色泽简淡含蓄而不事张扬,恰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理想中的人格境界。这种发现与黄胜的性格与艺术理想相契合,于是,他开始研究青瓷,并将影青这种传统色釉运用于他的陶瓷创作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黄胜在2008年发表的《论青瓷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文价值》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在重温青瓷的魅力时,不难找到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日渐缺失的精神与品质。青瓷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在于它可以弥补人的需求,重新唤起人们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黄胜醉情青瓷研究的新发现,也是他陶瓷创作的人文价值与理想所在。
远离一切嘈杂与浮躁,远离急功近利,回归人生的“真、善、美”,这就是青瓷,瓷中君子;这就是黄胜,青凝斋斋里斋外的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