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笔者有幸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杰位于景德镇的家中做采访,他正支着画架创作一幅新的瓷板肖像画。见我们到来,亲切地搬好椅子,安排我们坐下。我们的采访开始了。
记者:您是大连人,15岁来南昌生活,现在在景德镇创作多年,这座小镇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冯杰:我是2006年春天过来的,一开始只是短时间停留,后来在景德镇的时间就越来越长。景德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整个陶瓷艺术氛围特别好。毕竟有千年的制瓷历史,在这里搞陶瓷很方便,能找到所有关于陶瓷的硬件和服务,你需要的任何东西打个电话就能解决,这是任何地方都没办法比的。搞艺术,硬件很必要,即使软件再好,没有硬件也做不出好东西。而且景德镇有多样的装饰手法,比如釉上彩、釉下彩,能提供丰富的绘画语言。景德镇在我看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对外乡人很友好,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气候。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同行特别多,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诚恳地向同行学习,只要真心待人,别人也会真心待你,所以大家都没把我当外人,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起来心情自然很舒畅。我和秦锡麟、熊钢如这些大师的私交都非常好,对于比我年轻的艺术家我也是报以学习的心态。人各有所长,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把他们都看做老师。同行之间坦率的交流对我的艺术探索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深感只有在景德镇才能提高。在景德镇待的时间长了之后,我发现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优越性,交通快捷,在其他大城市没几个小时是到不了目的地的。而且景德镇山清水秀,空气很好,用其他城市的水泡的茶和景德镇都不是一个味道,所以我就赖着不走了。
记者:您为何选择隐居生活?
冯杰:我觉得所谓隐不是刻意选择,否则表演性太强,只求与世无争就好。做好自己的事,利用景德镇比较好的条件多做好作品。现在这个社会比较浮躁、物欲横流,景德镇这个小镇也充斥着一些乱象,究其根本不外乎追求利益。比起削尖脑袋评个什么证书,我还是愿意低调一些。
记者:您既能画融入西方油画技法的肖像,又能画中国传统技法的仕女、骏马,您如何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完美地集于一身?
冯杰:我认为艺术不论来自中或西,古或今,雅或俗都是相通的,没有高低之分。糅合两种艺术形式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1945年出生在大连,那时苏联红军正驻扎大连,建立自己的文娱方式,他们在政治上也许非常严格,但在艺术上非常开放。从记事开始,我就用“戏匣子”(收音机)听他们电台放的西方古典音乐和各国民歌。因为我的哥哥在列宁格勒留学,他知道我喜欢画画,曾特地从苏联为我带来欧洲的画册给我临摹。7岁时我进入少年宫学习美术,那时的少年宫沿袭苏联严谨的素描体系,我西画的基础就在那个时候打下了。
我15岁南下到江西南昌,来到一个文化氛围完全不同于大连的地方。两年后我在南昌工艺美术厂工作,虽然当时只有17岁,但那时我的基本功已经得到很好的训练,还记得报到那天是1962年5月7号,从那时起一直从事陶瓷绘画到现在没有断过,迄今有52个年头了。假如说我取得了一点小成绩,都是因为坚持,而且不断否定自己,一直不满意、不满足,抱以学习的心态不断吸取营养。而且有幸认识了杨厚兴、黄秋园、谢之光老先生,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进一步学习绘画艺术。
杨厚兴是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跟他学习瓷上肖像画,后来跟黄秋园学习山水画、仕女画。他的山水非常工整,有意境,有气韵,让我开了窍。黄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学习裱画,接触了大量的原作。过去裱画遇见残破的画面需要他修补,而且要补得和原作风格一样。常年临摹真迹,与真迹面对面的交流,使他在实践中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他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几乎临遍了黄秋园先生所有画作。接着我跟谢之光老先生学习画大写意山水、花鸟和月份牌。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与曾经结识的这些老师有很大关系。
南方土地上孕育出的文人与大连家乡的不同之处在于大连结合了苏联严谨、写实的绘画体系,而南方有着自身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尤其是后来在上海接触了上海画院的谢老先生和一批海派画家,看到了与西画不同的、属于中国画特有的“神韵”,这两种文化氛围在我的绘画意识里猛烈撞击,产生了我这样一个奇怪的人。
记者:您说初学者要在十年内不把作品当商品,要精心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而面对现实生活时,年轻人应该怎样平衡此中矛盾?您更否给我们一些建议?
冯杰:年轻人应该有合理的物质收入,但过分地追求物质就没有必要了。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会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原则。老鹰的翅膀上若绑上金块,它还能飞得那么高吗?前一阵有个著名的提问叫: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对我而言,出了件好作品,提高了水平,取得社会承认就是幸福,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就是幸福。所谓幸福往往是在为了一个崇高的愿望孜孜不倦地追求的途中出现。仅仅去追求经济效益很难感受到什么是幸福。搞艺术有一个基本的境界,就是把物质的东西看淡些,精神上的东西要去追求而且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比如做陶瓷,陶瓷艺术和许多艺术形式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烧成之后不能改动。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创作水平才能提高。
我现在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最高水平”。从哲学上来说,人一旦达到最高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我把做学生看做一个人的常态,本能。说到底还是“学到老”三个字。正是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让我能很坦然地以学生般的谦虚在景德镇生活、创作。在我看来,只有齐白石、刘海粟、徐悲鸿、季羡林、钱钟书这样的艺术、文化大家才能称得上大师。他们都有大师的气场、风度和修养,你觉得我像大师吗?反正我觉得我不像!演员赵丹有句名言:搞艺术要进入地狱之门。这意味着要为艺术做出牺牲,年轻人要自己坚持信念,不能因为现实的诱惑放弃自我。
记者:能否谈谈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专业班目前的成果和对未来的展望?
冯杰:我不希望我知道的东西没有传下去,太可惜了。当年写《瓷上肖像画技法》就是因为我找不到学生。2008年南昌瓷板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即将失传的南昌瓷板画,省里决定成立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并邀请我主持南昌瓷板画的保护和传播教学工作,虽然我答应接下教学任务,但坚持不拿一分工资,完全是义务工作。我先后到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南航、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做演讲,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到南昌瓷板画的抢救性继承和传播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反响,经过考核招入了许多优秀人才,从此南昌瓷板画后继有人。这两年南昌瓷板画中心成立后要我去负责教学,但一直没答应回南昌,还是留在了景德镇,不过每个月我都会回去上课。我还邀请熊钢如等著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去研究中心指导教学。目前研究中心的学生大概有三十多人,都很年轻,我们不仅免费教他们绘画还发放生活费。他们的职业前景非常好。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培训,教学成果很显著,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李长春的高度赞扬。
结语
经过这次采访,我们感受到了冯老平易近人、谦虚低调的品质。也许是早年的经历,让冯老觉得简单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用外表的繁华来彰显,那些往事都成为冯老的宝藏,滋养着后来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