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资讯,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 “古彩”作为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需要革新和改进,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今日开始。多年来,“拯救古彩”已成为业内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成为历史的呼喊。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彩”已经处于濒于失传的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在技法和有关方面作综合改进,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既愧对前辈又无颜于后人的罪人,这不是危言自责而是严峻的现实。
众所周知,古彩发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本土,历经数代陶艺师呕心沥血,不断完善,终成瓷苑奇葩,与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瑰宝并存景德镇陶艺蓝天,芬芳吐翠、各竟风流,不仅如此,古彩装饰形式采用单线平涂,兼以珠明料笔法的点、线、圈造型,讲究线条的笔力刚韧坚挺,如刀似锥,而所运用的矾红、大绿、古紫、古黄、古翠(五彩)又迥异醒目,便构成“线描刚劲雄健。色彩对比强烈,形象古拙生逸,构图平衡圆满”独特的艺术风格,迎合了清廷祖先游牧部落神勇骠悍的性格取向和敢怒、敢笑、敢言的风格特征,因而深受清廷皇室的喜爱。另外,“古彩”烧成后形成的表层玻璃质浅凸面,不是浮雕近似浮雕,活脱脱的给予人一种立体感受。这些特色都使得“古彩”在清康乾时期身价百倍。本来,古彩是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衍生的最早的纯釉上装饰传统彩类,到了清朝“大明五彩”又更名为“康熙五彩”,可见,皇权贵族们对“古彩”是何等的器重,到了雍正年间甚至出现了追崇五彩狂潮的局面,“古彩”既然到了这等份上,它成为景德镇官窑瓷中的上品便在情理之中,有人把它称之为“国粹”也就是毫不过分了。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灰飞烟灭,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形态促进陶瓷艺术的百花盛开,尤其是当改革开放春风吹起,中华大地国门打开,西方抽象派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迅速东染,追求活跃灵变的生活情调渐成时尚,“古彩”那种“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近似版画般的韵味在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眼里视为一种低俗和呆纳,于是,“古彩’:往日的风光不再,不仅国内省级以上陶艺大赛“古彩”多年名落孙山迪冷遇,而且市场效应也逐渐萎缩,需求量逐年递减,“古彩”陶艺家们度日艰难,加上“古彩”绘制需要几十年的磨砺,工艺技法非一朝一夕可蹴,传统程式非一笔一墨可循,而用于彩料矾红洗染的水笔又因销路受挫变得奇缺难求,这一切都使得老艺人们纷纷改弦更张告别“古彩”觅新宠,转向其他彩类新一代冷眼相向敬而远之成他投。于是,“古彩”人才频频告急,“古彩”作品难觅踪影,“古彩”走向厂前所未有的沼泽地,几近一种灭绝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