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谈画。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瓷都美术家》:关于绘画,郑板桥有一名句“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王锡良的绘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业内人都知道,王锡良赴北京学习之后,回到景德镇成为第一个走进生活写生的绘瓷之人,画了大量写生作品,并将之运用到陶瓷之上,创作了无数极工的佳作。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于反映农村面貌题材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姿态各异、形象传神、生动逼真。王锡良也画了很多古典人物,无一不是精致娴熟、特点鲜明。试举一例如《春风拂槛》,这件以构图取胜的作品,所绘为八角亭台中琴棋书画四景,还有四角均以小场景过度,作者切合瓶型,省去了亭顶,让人感觉十分新颖。画面中人物众多,笔法非常细腻,形象而生动。王锡良早期的类似尽显工笔功底的精品还很多,无法一一例举。
有观点认为,工笔画的最高峰在人的三四十岁之间,写意则越老越高峰。其中原因很简单:工笔需要很多技艺成分,技艺需要视力灵敏和手脚便利,人一旦过了四十岁,这些硬性条件便开始下降。写意则不同,需要的是修养,人越老所学越多,修养越深。
这种观点当然不是绝对。
王锡良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他在后期以画写意为主,并将大量时间放在了阅读提高修养之上。王锡良的这一处理过程,又与齐白石衰年变法非常相似。
写意同样是以线块入画,但是在极精极简中绘其形传其神,需要更精更准的造型能力。现在,我们所见王锡良绘画,大都以写意为主,廖廖数笔,山松人物轮廓尽现,气势磅礴、苍劲俊逸、形神兼俱。黄山是王锡良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在《黄山四千仞》中,他以简易的线条勾出山的轮廓,大胆的皴料表现出山的层面,在浓淡大小与繁简中区分远近,里面或行或立的人物仅一两笔绘出,但姿态清晰、形象准确。
《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7”“如婴儿之未孩”方能“复归于朴”,《老子》中还有一句话叫“圣人皆孩之”。正是因为此典,所以有一次,艾青带外国人看齐白石的画,事后齐白石不高兴责怪艾青,说外国人看不懂他的画,不叫好。艾青说外国人都讲画得好,只是他听不懂。齐白石便问:“那为什么老外不竖大拇指?”这一细节被认为是齐白石的童心外露,正是因为齐白石有这样的童心,所以他的画致天下之画莫能与之争。
在王锡良的很多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童心的一面。现在,他的很多画作都给人以儿童画的感觉,这其实又是他别人所不能抵达的一种至高境界。
由于瓷画中多以朱红料绘制印章,治印极少,王锡良的刻印同样鲜见,在此忽略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