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跃:承古创新 终成大家
李文跃从懂事开始,身边就充溢着浓浓的陶瓷氛围,父亲李镇生的粉彩山水瓷画和几百张山水临摹图及收藏的名人字画、瓷器对他影响很深,使李文跃耳濡目染。家中浓郁的艺术氛围使李文跃对瓷画艺术一直勤奋地研习,执著地追求。1976 年,依国家有关政策,年仅17岁的李文跃被安排在艺术瓷厂工作。刚进瓷厂,李文跃便被那琳琅满目的粉彩瓷、色釉瓷、青花瓷吸引住了,并激起了极大的求知欲。那一刻,他便想“要是自己也能创作出这样精美的瓷器,那该有多好啊!”(当然,巧的是,十多年后,那想法真的成了现实)在随后的学徒期间,他做过成型、注浆、起坯,研习过青花,学过古彩、粉彩,也曾按工作之需随章文超(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海和等名师习画瓷上肖像。父亲李镇生的经历和教诲使他深知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又跟随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钟莲生教授学习素描和速写。
1981年,李文跃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在艺术瓷厂美研所从事陶瓷美术设计。这一年,随着理论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他对瓷画有了新的认识,创作出《牧歌》《水乡》等新作二十余件,为企业创收,并获全国、省级奖多项。正当他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之时,美研所领导考虑到墨彩技艺后继乏人的状况,根据他从艺的独特经历,决定让他这个多面手改行:拜墨彩老艺人雷火莲为师,专攻墨彩描金。
墨彩是以中国民族艺术的绘画形式与珐琅彩工艺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一种釉上彩瓷技法,以黑料为主,红料为辅,金料点缀,具有“一管柔毫,三色兼妍”、“水晕墨章咫尺内,钩卓纵掣方寸间”的艺术风格,把中国水墨画的情致通过陶瓷的载体,发挥得潇洒淋漓。它肇始于清代雍正年间,为胡姓御用画师首创。光绪年间,由于工艺技术含量高以及粉彩瓷的盛行和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墨彩失传。民国初期,景德镇的一位老艺人周湘甫从一块墨彩瓷的残片上受到启发,使这枝瓷苑古葩重获新生,至今仍为艺术品投资收藏的宠品。
拜师那一年,雷火莲老人已近古稀,他性格怪异,孤身独居,不苟言笑,杜门拒客,所以当他未来的关门弟子李文跃来到他面前时,他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李文跃心怀忐忑地将自己画的一幅《罗汉图》呈给雷老师看,说道“雷老师,请您指教!”雷老戴上老花镜,凑近那常年在关着门的屋里亮着的手电筒用的小灯泡,仔细地观看了许久。慢慢地,那张一向紧抿的嘴露出了微笑。这微笑让一直手心冒汗的李文跃心中有了答案:尽管雷老师没有口头同意,但今后得其教传应该是没问题了。
随后是自然而然的师徒生活。常言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在手工艺行业里,徒弟往往很难从师傅那里学到真本事,但是,性格孤僻的雷火莲老人对这个生性文静,不喜高谈阔论,只是埋头做事,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徒弟印象颇佳,帮助极大。在美研所,李文跃与雷老同处一画室,每日里丹青为伴,管毫为业,认真揣摩老师的作品,从构图布局到人物刻画,从线描笔势到色彩处理,一一体察入微。他深深地认识到“任何一门独立的艺术都是一个深奥的世界,走进去才知深远”。学习期间,他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心得笔记,有疑难问题就诚恳地请教。看到李文跃这么好学上进,雷老毫无保留地把许多凝聚他五十多年经验的秘不示人的密笈要诀都传授了出来。回想起老师,至今李文跃的内心和言语之间都充满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