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连接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56HSP9VrI/
●了了亭 陶瓷资讯:瓷都景德镇是…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赞美景德镇的诗句。“昌南自昔号瓷都”,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也诗赞景德镇是立于中华,美名扬于海外的文化古镇。是的,景德镇这块风水宝地,从公元1004年宋神宗景德年间立镇开始,千百年来就为从事陶瓷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这片灵秀而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着无数聪颖、灵巧、极富创造力的人,他们技艺超凡,代代相传,佳作精品,洋洋大观。而在今天的景德镇陶瓷美术界,名家如星,高手如林。而我们应邀采访的就是五代制瓷的景德镇李氏李文跃陶瓷世家。
说来有点惭愧,尽管作为采访者,我自小学读书起,就生长在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市,对于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的。可是直到获得这次采访的机会时,我才第一次踏上了千年瓷都的土地。
说来有趣,这几年,我对景德镇的兴趣源于“青花”这一古老的制瓷工艺以及它越来越延伸出来的其他的文化含义。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歌曲《青花瓷》唱遍了大江南北。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瓷魂》在北京做盛大的演出时,我也在剧场观赏了这部优秀的舞剧。该剧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也是以“青花”为基调的。但是,当我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的工作室后,在了解了这个五代制瓷的陶瓷世家的人生和艺术经历后,我才知道我的印象是粗浅的,“青花”只是陶瓷众多工艺中的…种而已。
承前启后 师法自然
李文跃在家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镇生,字辉琅,1934年出生于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李镇生在回忆他的父亲李咸扬时,只依稀地记得父亲生于190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瓷工家庭,他为人谦和平易,是一名擅长民间青花、受人尊敬的红店佬(“红店”是解放前画瓷和售瓷场所,画瓷称为“画红”,画瓷人称为“红店佬”)。李镇生自然是继承了父亲的艺术禀赋,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家族的资料没有妥善地保存好,他对父亲的印象也只停留在“红店佬”上。
在李镇生的人生中,有着两次重大的选择-1955年拜师学艺和1968年弃仕从艺。
李镇生,13岁时即以瘦弱的肩膀与父亲一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先后学过刮坯、画洋金、选瓷和画灰可器(釉下彩)等技艺,最后随父专学民间青花。小小年纪就备尝生活艰辛。1950年,他所在的作坊被并入建国瓷厂,他也成为一名国营工人。那时生产任务重,但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每天工作归来,时间再晚,人再疲倦,他也要看上几页书再睡。工作中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了青花瓷的双笔画坯法,并改进了成型辘轳车。这些创新很受各级组织的重视,被采用广播、宣传画和幻灯片的形式在全厂、全市范围中推广运用。李镇生也先后被评为厂劳模、市劳模和江西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歌德说“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风华正茂的李镇生此时恰好租住在山水瓷画名家邹国钧先生(师从“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家中,耳濡目染,受邹国钧先生影响很深,加上自己对山川草木和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个想法在他心中产生并愈益坚定,那就是——拜邹国钧先生为师,习画山水。决心已定,他就到处提要求。从工厂到市政府有关部门,谁也没有想到他有这种想法,一个有前途的青年、一个新党员、一个模范人物、一个省先进青年,为什么要求去学徒?为了自己的梦想,他竞在市“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提出这件事,让更多的人感到意外。但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地随邹国钧先生习画山水了。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有了技艺超群的老师,他便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基本技巧、临摹、实践,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切又都是那么新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上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的一怀热情,他的山水画技艺也便日渐成熟起来。悟性颇高的李镇生在研读画论时认识到: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凡有才能、有作为、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从“外师造化”中汲取营养,在“中得心源”时探寻真谛,去“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绘写不朽的传世名作。于是,他深入景德镇的山山水水,瑶里、昌江、金竹山、龙珠阁、佛印湖等地方。
李镇生记忆犹新的是他去瑶里写生的那个日子,那是一个雾蒙蒙的春日,他一个人一大早就背着画夹骑着自行车赶往瑶里。一路上锺灵毓秀的山水令他陶醉,他一边匆匆浏览着沿途的美景,一边往瑶里的方向进发。大概骑了将近五个小时的光景,他终于到达了瑶里古镇。他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清澈的瑶河水从这个古镇流淌过,而瑶里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她风姿绰约,却不张扬。她亭亭玉立,却也不失少女的妩媚和羞涩。如此美丽的景色,自然激发了李镇生写生和创作的欲望。瑶里的各个村落、原始森林都留下了他写生和创作的身影。他陶醉于山水,也忘情于山水。
自然,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庐山、黄山、泰山、杭州、井冈山、长江三峡等等,也都留下了李镇生的足迹。那段“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时光,使李镇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灵,为他的山水瓷画夯就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58年,李镇生与邹国钧先生一起调入刚组建的艺术瓷厂。这个单位在成立之初便是人才济济,除轻工业部陶研所外,其他所有单位的彩绘精英都汇聚于此,像“雪景大王”余文襄、“画虎大王”毕渊明、仕女画专家赵惠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这些人各有所长,让正苦心学技术的李镇生眼界一下开阔了很多。那时,国家和企业都很困难,从上到下勤俭办事,各种困难随时都有。正值青春韶华的他,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劳动:修公路,修铁路,建水库,挑木炭,砍窑柴,“双抢”……在劳动中,他能吃苦带头,从而熟悉了不少同事,而且在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为他向那些精英学习、交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他有机会与来艺术瓷厂参观的擅画庐山的山水画名家杨石朗先生有了颇为深广的交流。
由于在工厂表现出色,李镇生被调入市委,带领工作组先后进驻地方铁路、一建公司、城建局、路灯管理所、市文工团指导工作,后负责宣教文卫工作。那时,他基本上是吃住在单位上,以身作则,学习在前,工作在前。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工作能力和口才都提高了很多,特别是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技艺学来不易,深知自己内心对瓷文化的热爱,于是经常要求回厂画瓷器。跟十多年前一样,几乎无人知道他的内心——丢下领导不当,情愿做工人。经过他再三要求,领导终于同意他回艺术瓷厂。
诗人艾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李镇生人生中的两次选择,舍弃了浮华,成就了艺术。重回到师傅邹国钧先生身边,李镇生心思愈益沉静。他一方面继承传统的粉彩瓷画技艺,一方面广泛吸收古代山水名家石涛、王石谷等的绘画特点,结合自我表现意识,形成了极具个性色彩的画风。他的作品富有传统笔意,又具时代风貌,气势磅礴,笔法奔放,构图设色繁简有致、清丽秀美,色彩粉润柔和、层次分明。
1968年他和邹国钧、汪昆荣联袂创作粉彩山水琮式瓶,各显技艺,珠联璧合,至真至美。粉彩《春江泛舟图》瓷瓶是李镇生的得意之作,那重山复水、层林叠嶂、远树生烟、扁舟轻泛、动静相映的景致,展现了诗一般的美妙境界,具有“实中求虚,虚中见情”的格调。此作在1989年“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中获创作奖,并以万余元人民币被客商购藏。
纯用翠色进行创作,是李镇生的一大特色。他的代表作《群峰竞秀》300件梅瓶,充分利用瓷胎的洁白材质美,以翠色为主调渲染勾写,意趣横生,颇为奇妙。1988 年此作参加加拿大“中国名瓷名作展”,受到国外朋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