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瓷器》记者鹿鸣 特约撰稿 董亮
孙燕明,1962年11月生于景德镇,江西樟树人。1984年毕业子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专业,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陶瓷绘画《大江东去》获得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银奖,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6年,孙燕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还被雕塑瓷厂列为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2007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余件作品分获国家、省级奖项并被各级博物馆收藏。有数万字论文,近百件作品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
从艺2()余年来,孙燕明工艺技术全面娴熟,并坚持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坚守中国本土设计理念,在陶瓷绘画、陶艺雕塑、高温窑变等领域均有非凡建树,尤其擅长瓷上人物绘画
与景德镇的其他本土陶瓷艺术家相比.孙燕明进入人们视野的方式有些特别。毕业于当地一所普通美术院校的他,却为全国第十届美展奉现了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这两组作品现代、时尚、抽象、洗练,分别将青花和窑变这两个景德镇元素发挥到极至。在圈内,陶艺作品一向被列为工艺美术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各届全国美展鲜见陶艺作品,“名不见经传”的孙燕明却打破了这一个惯例,他也因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这一年是2004年,42岁的孙燕明就已经跻身大师行列。
孙燕明16岁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学徒,此后被评为该厂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这一履历显示,孙燕明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充分的把握和了解.从制坯到烧成,每一道工序孙燕明都非常熟悉,除了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他还非常注重工艺材质自然美的再现,挖掘和发现“瓷器”本身的诗意之美.并在艺术实践中将两者完美融合,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
能够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如此自由地行走,这与孙燕明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有关。在老厂的日子
空矿的厂房,排列整齐的罗汉、观音,刚进雕塑瓷厂的孙燕明和几十个师兄弟一起,跟厂里的老艺人学填彩,为这些罗汉、观音做装饰,这是一个单调而又辛苦的工种。但在当时,能在工厂里找到一只“泥饭碗”,对于少年孙燕明来说,已属不易,在别人想方没法离开瓷业单位的时候,他却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学艺,除了填彩之外,他还喜欢在厂区的各个车间里转悠,除了看人家印坯、制模之外,最喜欢去看一些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做雕塑。
上世纪80年代,孙燕明通过不懈怒力,考取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专业,获得两年脱产学习的机会,而在此之前,因为家境不宽裕,初中都没读完,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孙燕明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从素描开始,潜心学习,除了美术专业之外,他还大量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及外国名著。除了绘画之外,他还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画画、读书和写作成了他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
从职大毕业后,孙燕明重新回到了雕塑瓷厂,分配到厂里的美研听从事包装设计工作,这几年的经历对于孙燕明日后的成长同样重要,在这一阶段,他接触了大量现代艺术作品,并且在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陶瓷企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孙燕明请长假离开了雕塑瓷厂,开始靠一支画笔谋生,到老厂的一家私人作坊里画瓷器,“画一根得—根”,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模式。由于当时烧的是煤窑,成品率不高,烧制成—件完美的作品非常不易。这也让孙燕明对于陶瓷艺术创作有了更切身的体验,除了造型的准确之外,还必须掌握陶瓷的工艺特陆。
在作坊里,孙燕明自己动手做坯、喷釉、青花、色釉样样尝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上的功夫旱已不同往日,几年下来,居然靠画瓷器赚了4万多元,在当时,这笔钱对于孙燕明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谁也没想到,内心从来就没安分过的刊咽明却用这笔钱去买了一座梭式窑,烧窑对于孙燕明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他为此付出了“倾家荡产”的代价,几次倒窑让他积攒了几年的4万元化为乌有。
1998年,身无分文的孙燕明开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最终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只有陶艺创作才是自己终生的目标。为此。孙燕明重新回到老厂,并在一间简陋的坯房里,开始了他新的创作之旅。
新文人画气息
孙燕明的坯房夏天热冬天冷,但对于他的创作而言却是一座天堂。因为与坯房比邻的是一座窑,许多大师的作品都送到这里来烧,每次开窑,孙燕明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仔细观摩同行们的作品。而在他坯房的四周,全部是星星点点的小作坊,拉坯、修坯、画坯,喷釉,还有许多外地艺术家来老厂搞创作,孙燕明从不放弃和这里海一个人的交流机会,“卧薪尝胆”式的心境,让他渐渐从画瓷器“谋生”变成了“我要创作”的自觉行动。
有一天,孙燕明在一个作坊里看师傅拉坯,随着辘轳车的旋转.一团团泥巴在师傅的手中变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在师傅拉制花瓶的过程中,刊咽明恍幌间却感到师傅双手正在拉制的是一个女人体,这个发现在列咽明的脑海中如同亮过一道闪电。他立即买了几根刚拉好的坯搬回自己的坯房,进行切割、重组,他的成名作《水乡风隋》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这是一组半米多高的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体现了“得其神而忘其形”的审美追求。这8位身着传统农家服饰的村姑,身穿拼接衫,头戴包头巾,她们虽都直立,但形态各异,以手姿、站姿的不同以求得变化,尤其是数位妇女抬起手臂整理头巾的动作最为传神,腰部纤细,腰部以下皆浑圆,五宫虽被简略为只留一张红唇,没有眼鼻,但却给人留下了韵味无穷的空间。
《水乡风隋》的成功让孙燕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他对于现代和传统如何融合有了全新的领悟,其取材于古典文学的陶瓷绘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一股新文人画气息。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陶瓷文化和哲学、文学、绘画、其他工艺美术等,无一不成为他灵感的源泉和理想的素材,其中最著名的是瓷瓶《三顾茅庐》,以黄颜色釉作底,以釉上玻白颜料点洒全器,茅庐、树木均留白以营造出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刘、关、张三人皆厚衣长袍,更给人一种寒气逼人之感。三人神态各异,性格差异毕现。刘备躬身作揖,和颜询问扫雪孩童,谦恭儒者风范尽显;关云长昂首立其后,手抚长髯,不卑不亢,凛然正气凸现;而张飞却在较远处,怒目而视,睚须尽张,表现出鲁莽暴烈的个性。
另一方面,孙燕明又将大量现代元素加入了其传统题材的作品,如用窑变花釉、色泥绞胎法和浮雕深刻来铺陈人物画的背景。这种自成一体的陶艺作品既有别于传统又有别于现代,被评论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陶艺。其代表作有《丝绸之路》,在他的笔下,“丝绸之路”成了想象中的温馨美妙之旅。一群几乎拥塞在一起雕塑般造型的魁伟骆驼,昂着头,四足有力,充满自信地向前迈进,除头足外,其身躯和鬃毛由高温黄花釉自然流淌而成,无论色泽和外形均十分逼真生动。骆驼背上令人惊奇地坐着描绘精细的一群美轮美奂的唐代仕女,与粗笨健壮的骆驼形成鲜明对比。仕女们身着传统唐代服饰,悠闲地弹奏着胡笳,吹奏着曲笛,大唐盛音在耳边缭绕,将大唐雍容华贵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年,孙燕明作品的艺术和商业价值都在不断提升,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不久前,他又重新回到了雕塑瓷厂,并将自己的工作室装修成一个中国式庭院,孙燕明变得勤口内敛、成熟。一向低调的他认为,大师是靠作品说话的,只有拒绝诱惑、抛开浮躁、保持个陆、潜心创作,艺术之路才会变得更加自由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