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钢如,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曾担任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景德镇陶瓷馆馆长、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等职。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欣闻陶院即将迎来5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陶院人,我激动不已。回想我的求学之路,几多坎坷、几多挫折。直到来到陶院,我人生才有了正确的定位,可以毫不含糊地说,陶院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巨大的精神财富。
思绪不由得回到50多年前。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母亲由于常年营养不良而去世。祸不单行,仅仅几年之后,我刚读初二,父亲也离我而去。家庭的顶梁柱都轰然倒塌,我不得不考虑休学当学徒。于是我离开学校,在家乡丰城农机厂找了—个翻砂的工作。这是—个苦、累、危险的工作,做了一个月后,丰城中学的老师来到家中做我思想工作,我才继续求学路。
进入高中,正是全国轰轰烈烈搞大跃进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也一样。由于我美术基础较好,就被老师安排在学校的宣传队作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不仅没有对画画产生厌倦感,反而有了更浓的兴趣,绘画水平也日益提高。尽管如此,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将绘画当作一种职业。直到高中二年级,浙江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丰城联合招生,我才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这也许是我读大学的最好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我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浙美和陶院的考试。几经考虑,我选择了离家更近的陶院,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60年8月26日,我收到了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在陶院,我最早接触的老师是丁千。与丁老师的相遇很巧,开学的第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一位中年人站在我旁边,于是我主动给他让座。后来才知道,我边上的那位中年人不是别人,就是教我们油画和素描的老师丁千。丁老师是共和国早期中央美院的高材生,教学水平很高,其素描堪称一绝。在他的笔下,任何物品都可以栩栩如生。且丁老师的为人很好,上课之佘,总喜欢与我们探讨一些新鲜的话题,深受学生欢迎。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尹一鹏老师。尹老师教我们时还很年轻,也许是年龄差距不大,我们和尹老师接触少了许多顾虑。在课堂上,他是师长;在课后,我们是朋友。即便这样,我们丝毫没有打扰他的课堂,反而对他的课更感兴趣。尹老师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在他的课堂上,12个学生是每堂课必到的,因此从没有”逃课”一词。每一次作业,他都要经过看、讲、改这几个过程。看一在雕塑的初始阶段,仔细地看每个同学作品的大体轮廓;讲一在雕塑的中间阶段,指出我们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改一在作品完成后,给每一件作品评分,给予中肯的评价。就是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我的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我后来取得的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四毕业,我带着感激离开了陶瓷学院。感谢母校给了我谋生的本领,感谢剀币给了扎实和的专业知识,感谢同学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带着这种感恩,我走向了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我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先后担任创作设计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厂长等职,一直到后来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副经理,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陶瓷馆馆长。在长年的绘画工作中,我认识到,在绘画中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找准目标,勤于研究,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平日注重对周围的事物用心观察,才能对客观对象的记忆和写生耳熟能详;把绘画创作的“神”与“气”作为重要的精神追求,才能“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岁月如梭,离开母校44年了。可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人生历程是从陶院起航,陶院是我永远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