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画猪
猪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虽然如此重要,但对它的形象人们却不敢恭唯,猪远没有百兽之王的老虎威猛(虎可辟邪驱鬼),龙的神圣、马的健骏、牛的勤劳朴实、羊和兔的驯顺可爱,人们往往把肮脏、丑陋、愚蠢、懒惰、贪吃等贬词都扣在猪的身上,因而很少被艺术家选入画面。但也有例外,据我所知就有三位知名画家曾经画过猪。
第一位是清末上海画家吴友如。他虽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画家,其根底则是传统国画。他长期主笔《点石斋画报》和《飞影阁画报》,在画报上曾连续发表十二生肖故事图,其中有一幅是《海上牧豕》取材于西汉时甾川薛县(今山东淄博、潍坊’带)人公孙弘的故事,他在贫时曾在海滩牧猪为生,放牧中仍坚持勤奋读书学习。他学问恢博,品行敦厚,60岁时被汉武帝征为博士,后为御史大夫,敢于当庭陈述己见,官至宰相。一般表现贫土劳作中不废学问,常作牧牛读书(最常见的是隋朝李密牛角挂书刻苦攻读),但古时猪可放牧,故牧猪读书者亦有人在(东汉文人孙期、承宫也都曾牧猪苦读),不过希见于美术作品。吴友如的《海上牧豕图》中表现公孙弘倚树专心读书,群猪分散于滩地,纯以线描勾绘以适应石印出版,从款题中可知系画于光绪十九年(1893)。
第二位是徐悲鸿先生,在1935年(乙亥年)曾应《中国时报》的图画周刊之请画猪,后来又重绘一张,画面作立幅,表现猪正面行走的形象,这个角度在表现上具有一定难度,画家先用水墨在宣纸上画出猪的整体造型,又趁湿对猪的头面部分加以勾画,整幅不作其他景物陪衬,极为生动别致,画上并缀以七绝:“少小也曾锥刺股,不徒白手走江湖。神灵无术张皇甚,沐浴薰香画墨猪。”悲鸿先生当时正主持南京大学艺术系,他大力主张国画应随时代而发展和创新,反对因袭保守,这幅墨猪无论在题材和技巧上对传统国画都有所突破。
第三位是齐白石,老人本来很少画走兽(平时仅画耕牛和老鼠),画猪是应人之请为画十二生肖图而作的,白石老人非常认真,虽然他对猪并不陌生,幼年就曾在家乡牧猪,有着切实的生活体验,但他事先还是以细线勾描画了多幅画稿,所以画来十分生动,最终以立幅形式画三只猪,其中两猪在前互为呼应,一猪从后面赶上,配以几簇绿草,生动而自然,画幅上用篆书题以“曾牧星塘屋后”,他还在另一幅画猪上题写“追思牧豕时,迄今八十年,都似昨朝过了”,通过画猪老人饱含情感地对其儿时生活进行追忆。
以上三位画家时代画风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艺术上力主创新反对保守,他们和社会群众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才能突破旧的雅俗观念,挥笔画猪。徐悲鸿在给《中国时报》的图画周刊上画的一幅猪,题以“悲鸿画猪,未免奇谈”八字,可能也正含有这层意思。
吉祥喜庆的民间猪形创造
猪的形象虽然在艺术殿堂上甚为稀见,但却大量出现于民间美术之中。猪成为吉祥形象和财富象征,获得群众的喜爱。
猪的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出现的几率最多。每逢新春佳节,北方流行一种红纸窗花,把肥猪和财神剪在一起,上部是财神叫门、下部是肥猪拱门,洋溢着喜庆气息。山东剪纸中有的把猪和龙组合在一起,这又使我们联想到原始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后来有的民间剪纸更着意表现劳动致富,上世纪40年代版画家古元在延安地区创作了新剪纸《养猪》,反映了边区农民努力生产的面貌,具有鲜明的现代生活气息。
民间年画中也把猪作为吉祥形象,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大过新年》,画除夕之夜合家欢乐团聚,而特别画一头肥猪从门外进入。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正月初二接财神》,更别出心裁的画财神自空而降,手中源源不断地点化出许多驮着元宝的猪,具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意思。
民间服饰中也多用猪的形象,北方有的地区给幼儿作猪形鞋和猪形帽,认为穿起来可健康长寿,这些服饰运用了刺绣、布贴等多种手法,虽以黑为主色,但和其他彩色绣线布块相配合辉映,显得沉着朴实中具有鲜明之美,由于农妇们对猪极为熟悉,所以塑造的形象真实而有趣,
泥塑玩具和面塑艺术中也不乏猪的形象。新年蒸面花,有的捏成猪头形象作为供品;街头的面塑艺人捏的面人,猪八戒是颇受欢迎的样式之一,蒲扇般的大耳朵配上拱起的嘴和大腹便便的体型、手里拿着九齿钉耙,每次捏完都会引起观者的哄笑;北京细面人有的塑造西游记戏曲,智激美猴王中用猪八戒的机警衬托了孙悟空的激昂,加强了戏剧性的渲染和不同性格的刻画。泥塑玩具和陶瓷塑品中也有猪的形象,最成功的是将猪形作成存钱的朴满,在实用中也寓有勤俭持家、财源广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