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趋势来看,这种风格不仅要存在下去,而且要发展下去,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除少数几个人之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史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几乎都是国画风格的,而且,代有传人;二是从消费接受角度看,国画是国粹艺术,陶瓷国画风格还有接受心理定势,消费者习惯于接受这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三是现在的从业者和将来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的国画技法教育,他们必将以这种技法入瓷。
无庸置疑,将国画引进陶瓷揉进了文人意识,使陶瓷艺术的纯民间艺术带有了文人艺术特色,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和艺术含量。但陶瓷艺术的根和源在民间、在民众、在泥土与火。因此,陶瓷艺术要摆脱目前的局面,要真正成为一种“陶瓷”艺术,恐怕还是要回归民间,拥抱泥土与火。
其实,在当代景德镇,也有不少真正理解陶瓷艺术真谛和语汇的陶瓷艺术大师,秦锡麟、施于人(已故)和周国桢、姚永康等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秦先生的现代民间青花以及陶艺青花釉里红作品,在把握本质和保留其质朴的审美内涵方面以及理解、运用与创造陶瓷艺术语汇方面,确实高人一筹,不管人们如何评价秦先生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我是坚定不移的。施于人先生的古彩艺术,在把握民族民间审美内涵与运用民间表现形式方面,取得了高度统一,可以说继承了民间热闹的明快喜悦的一面,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周国桢先生的陶瓷雕塑,从远古的陶塑艺术中汲取神韵,借鉴其表现手法一一泥条盘筑等,抓住物象的内在本质,表现其审美追求。其色釉装饰的陶瓷雕塑,也一反景德镇明清以来瓷雕的甜、俗与繁褥工细之风,以色釉为点、为线、为面、为媒介,最大限度地调动色釉的表现力,塑造艺术形象,无论是他的泥条盘筑的还是色釉的雕塑,真正是“陶瓷”雕塑,真正是泥土与火的艺术。
可喜的是,在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群体中,有陶瓷艺术意识的人也日渐多起来,个别的还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这给景德镇瓷坛带来了一股新风。对此,我认为,应该多引导,多扶植,多褒奖。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景德镇将真正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陶瓷艺术之城。
四、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陶瓷艺术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确实也是一个牵涉到陶瓷艺术发展的方向问题,不容忽视。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艺术之一,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享有盛誉,对世界和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的景德镇已经走出了景德镇,今天的景德镇仍然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但它以何种姿态何种风格来迎接这种趋势和潮流?却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的陶瓷文化和艺术,存在一个走出中国、走出东方文化圈的大课题,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渗透与融汇中,这个课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应该期.望自己的文化与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方文化圈内的喜欢,而且应该受到西方人的理解和喜欢,使它真正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的世界性语汇。正如民族经典音乐,不管乐器和表现形式如何改变,也不管演奏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所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泉映月”、 “大浪淘沙”、“春江花月夜”等,其神韵,还是中国的这些经典音乐,不能因为乐器变了,演奏者变了,就改变了这种音乐原有的民族性和审美魅力,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我想,同样,中国的陶瓷艺术走向世界以及它的世界化,也必须保持民族审美本质。形式可以变,技法可以变,但本质不能变 。
在这里,也有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的 问题。走向世界,也必须是以中国化和中国气派出现在世界,而不是全盘照搬和模仿他人,否则,将永远是个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