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eramic new color
陶瓷研究(景德镇市红光瓷厂 景德镇市 333000)
了了亭 资讯:与占彩、粉彩等传统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新彩技法更易为画师掌握,而且色彩之丰富程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也;1;逊色于前者,加之新彩瓷烧成温度也较低,为此自上个世纪初出现之后,新彩就逐渐为许多中国的陶瓷绘画从业者认知并接受。
可近年来在国内陶艺界出现了这样的声音,认为就民族性与地域特色而言,新彩无法与在景德镇诞生的古彩、由湖南醴陵孕育的釉下五彩等陶瓷彩绘品种相比:沦工艺之复杂、对细节描绘之生动,粉彩似乎又比新彩略胜…筹。对新彩艺术持否定态度的人还称其问世已有数十年,却似乎,直都在原地打转,不像其他主流陶瓷艺术门类那样不断在自我发展与创新。
正凶此类观点的存在, 导致陶艺界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不少陶瓷从业者以新彩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向时,又难以真正认同这种艺术形式,在展示其粉彩类作品时却更加自信,而新彩似乎只能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配角。
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试对新彩艺术的产生及其近年来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并阐述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艺术特征,从而旺明新彩自诞生之日起便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状态。
一、新彩诞生之初的艺术特征
清光绪年间,位于山东淄博的博山工艺传习所采用国外进口的绘画原料,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欧洲油画技法在陶瓷器皿的绘画实验。在经过多番尝试后,于1 9 05 年终获成功,时人将这种新兴的陶瓷釉上装饰艺术形象地称为“洋彩”。
博山工艺传习所的“洋彩”技术问世之后,少数民间陶瓷作坊开始将其运用于日常陶瓷生产活动中,其产品以手绘装饰花瓶及茶具等为主。从流传至今的早期洋彩陶瓷产品可以看到,绘制者艺术修养不足而导致产品格调普遍不高,其品种也多为难登大雅自堂的粗瓷。
尽管受绘制色料来源等凶素限制,“洋彩”在其创制初期的推广步骤比较缓慢,可仍于1 9 30年前后传入景德镇。那时陶瓷艺人绘制“洋彩”瓷画时采用外国人绘制油画时所用的扁笔,故而景德镇陶瓷艺人将“洋彩”技法唤为“一笔画”:又凶该技法面世不久, 也有人将它称为“新花”。
随着各地陶瓷艺人对“洋彩”的绘制工艺不断进行变革、所用原材料不断进行调整,它被更多地赋予更为本土化的中国元素,并最终更名为“新彩”,这一称呼也被沿用至今。
处于“洋彩”阶段的新彩陶瓷艺术,受技术条件以及陶瓷艺人绘画水平等诸多条件影响,存在画面粗糙、花饰品种稀少等缺点。但陶瓷艺人对原始新彩技法加以改良,从而促进了该新技法大范围的普及,并迅速成为国内各大产瓷区都十分常见的装饰技法。
新彩被越来越多的陶瓷艺人所接纳,以景德镇为例,相对其它色料更为出色的稳定性、异常丰富的色彩选择等优势,让新彩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就取代古彩成为陶艺创作的主流技法之一。
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已有画技纯熟的陶瓷艺人尝试利用新彩去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此时“珠山八友”开创的瓷上文人画已广为人知,景德镇陶瓷艺术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当地的陶瓷艺人开始注重对传统国画的深层次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临摹与复制阶段,而粉彩与新彩都被他们视为将国画移植至陶瓷的理想时段。
陶瓷艺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对新彩色料进行改良, 以樟脑油作为稀释剂、将乳香油作为调配剂来配色,在增加陶瓷画面的光亮度之余,也通过控制樟脑油的用量大小来体现画面墨色的虚实变化,这让利用新彩表现传统中国山水画成为可能。
建国前夕,景德镇已有卜分成熟的新彩陶瓷艺术品出现, 如由“珠山八友”成员之一、 以致力于陶瓷美术革新而著称的汪野亭,便创作过新彩山水瓶及茶杯,作品尽显大气而又清幽的独特汪氏风格。
至上个世纪6 0年代,新彩装饰技法更加日臻完善,对熟练掌握色料特性与瓷绘技术的陶瓷艺人来说,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用新彩去表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新彩技法绘制的瓷上国画工笔与写意花鸟画。其中新彩工笔作品注重写实,部分精品在对形的精细塑造中,达到以形写神的高超艺术创作境界,其中花卉类题材最为常见。
新彩写意花鸟画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创作者注重对所描绘事物的内在精神情感之把握,流露出中国传统哲学之意象。
文革期间,受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新彩艺术在古代人物、花鸟等方面的发展几乎陷于停滞,但部分陶瓷从业者开始利用新彩描绘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一度失去活力的新彩再度焕发出生机,之前由前人积累的绘制技法被更多的后来者学习,而优秀的继承者再次对这—历史并不久远的陶瓷装饰艺术进行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