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构成
|
四、装饰特征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天下器物,多有装饰。“重视器皿的装饰,便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和文化特征之一。”所谓装饰,也是人类以审美和艺术的语言表现自然、思想、时代的一种手段。
研究和阐述景德镇现代陶瓷的装饰特征,不得不追溯到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便用精湛的技艺,在陶器皿上进行各种装饰活动,彩绘出各种具象、抽象的装饰纹案。
宋代,是中国传统陶瓷已达到了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品质装饰体现最深刻的时代。在生产质量和艺术装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名窑林立。不仅发展出单一性的影青刻画的装饰,还创造出较为成熟的彩绘、花釉装饰瓷。宋瓷装饰造型优美、简洁、色釉与造型,刻画与造型的结合。都得到了和谐美感和统一,形成了我国传统陶瓷美学理念,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摹的审美风范。
由宋至元,由元而明,景德镇以“天下瓷之宗”之尊垄断了中国瓷业。由于宋室南迁,窑业良工随之南下,中国瓷业中心移定南国,一部分窑工定居景德镇开始。在经历史的推移,到元明时期,景德镇已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不惜工本,源源不断地试制出精美的新装饰工艺及材料,如:永乐的豆青、甜白、鲜红等单色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宝石蓝、洒蓝以及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青花瓷,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时的娇黄釉,正德时的素三彩以及嘉庆、万历时的五彩瓷等,都是十分名贵的装饰艺术珍品,使我国的陶瓷装饰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如果说我国的元、明时期的釉下青花瓷,曾以它的单纯、明净的装饰审美创造出世界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那么以元代釉里红为开启,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如采莲横空,气象绚丽的装饰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公元一六四四年之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制瓷业经一千多年的洗礼,进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已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在康熙十九年以后,清代官窑不但恢复了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康熙年间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以、古彩等釉上装饰都是成功之作。
“康熙朝的民窑五彩器和有宫廷引进国外彩料创烧的珐琅彩瓷,为雍正盛行的粉彩瓷奠定了基础。”
在短暂的雍正时期,景德镇的官窑制瓷的讲究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烧成了有史以来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彩瓷装饰的主流,它和青花二个品种在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占了极大的比重。粉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瓷器釉上彩发展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它和中国绘画的紧密关系,不但使粉彩的艺术装饰性有了空前的提高,而且它的接受对象,也像中国绘画一样,十分广泛。粉彩的发现与发展也是釉上陶瓷装饰表达的一个转型的分水岭。
到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珐琅彩、粉彩、古彩的工艺装饰制作,在继承雍正时期的基础上,都有极精致的陶瓷作品出现。
到道光二十年,景德镇的瓷工们开始对晚清的粉彩进行改良,进一步的强化装饰的绘画性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晚清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领域有了文人画家的介入。晚清安徽文人画家程门在景德镇谋深,将浅绛山水画技法运用到瓷画上,创立了“浅绛粉彩”画法。给陶瓷装饰写下了一个新的篇章。
民国年间,在全国的陶瓷产业一蹶不振时,景德镇的陶瓷已经开始写下它新的华章。新的思维决定新的出入,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景德镇陆续涌入大量的外地画家,从事陶瓷装饰、绘画。影响力较大的如:安徽的画家金品卿、王少维,鄱阳画家潘陶宇,浙江画家田鹤仙等。使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创作,由传统的世袭陶瓷工匠到带有文人画审美意思的画家的新的转型。
由于文人画家出生陶瓷家,在陶瓷装饰上拚弃了传统粉彩装饰的富丽堂皇的图案和宫廷气派,而在陶瓷装饰上讲究文人画的情趣。注重中国画中的构图、内涵、意境、师之造化和怡悦性情审美取向而且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全部照搬入陶瓷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瓷画。逐渐文人画成为了当时的陶瓷装饰的主流。
然而近代景德镇陶瓷装饰领域受到文人画的冲击,给传统陶瓷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我国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学者钟连生教授认为:由于文人画的审美要求取代陶瓷装饰的审美特征过分膨胀,使得被视为“工匠气”被轻视,并且日益萎缩。从而严重影响了陶瓷艺术中对工艺美术的挖掘和利用,导致偏离陶瓷艺术的正确发展的嫌疑。但是无可非议的是,近代景德镇陶瓷装饰是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转型过渡时期,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别是“珠山八友”为了景德镇现代陶瓷做出卓越的贡献以及奠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剔除糟粕,传承、创新发展精髓。从而派生出具有景德镇地域特色的现代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