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越窑青瓷的发展时期的生产情况及工艺特征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 三国至西晋时期是越窑青瓷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窑场数量剧增,产品种类丰富,形成了越窑青瓷的兴盛时期,此时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上虞曹娥江中游两岸的今慈溪、余姚、鄞县、宁波、绍兴等地,生产中心为上虞。早期的越窑青瓷生产波动较大,总体来说经历了东吴西晋的迅速发展和东晋南朝的逐步衰退以及南朝的濒临停烧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一时期的工艺特征总体是越窑青瓷由原始青瓷脱颖而出并广为人们接受,且在西晋时更为世族豪门所青睐,并最终走入平常百姓家中。在这一历史进程,越窑的制瓷水平不断提高和逐步成熟,成本在降低,效率在提高,从而为越窑青瓷的平民化以及唐宋时越窑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窑青瓷一直以优质瓷土为制坏原料,上虞、慈溪、绍兴三地的瓷石基本相似。此阶段的成形工艺以拉坏为主,同时采用其它多种手工如拍粘接、模印、捏塑等。窑炉烧成也完成了分段烧成的技术创新,且龙窑的窑床坡度、窑炉结构逐惭完善。在造型方面,器型走向于实用,由矮胖到修长,图案装饰由简单到复杂。此外装饰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人物形象广泛流行,并大量运用。在艺术审美上将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注重写实性与神态的生动性。
2.3越窑青瓷发展高峰时期的生产及工艺特征
唐代至北宋中期是我国越窑青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的瓷器生产遍地开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南方的代表是越窑青瓷。唐代的越窑青瓷生产以宁绍地区为主,但其重心移向今慈溪的上林湖。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增加,生产场所迅速扩展,形成了庞大的越窑青瓷瓷业系统。越窑的规模生产,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朝庭也开始征收窑业税。越南青瓷在高峰时期的工艺特征自然也有独特之处,唐代青瓷的造型继承了南朝、隋朝的造型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器型,大致分为唐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唐早期的青瓷在前代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出现了新器型,并且主要器型有碗、盘、壶、罐、盏、杯、钵、水盂、砚台等,其中以碗、盘形变化较大。唐中期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青瓷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胎质细腻,且碗、盘、盏、盆等器型底足进行了乱釉从而规整,绝大多数器物为满釉且釉层均匀、光泽、滋润,并采用划花等装饰工艺,器型古朴端庄,产品种类丰富且制作精细。唐代晚期整个瓷业进入繁盛状态,制瓷水平达到炉火纯青,大量烧制精美的秘色瓷,备受青睐,并且产品种类丰富、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已到鼎盛时期,器物造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造料精良、胎壁明显减薄、修坏精细,器足普遍较晚唐窄且高,部分圈足器物由原来的挖足修整变为分段制作粘接,釉色莹润、造型规正典雅,烧制精良。
北宋时期继续越窑青瓷的繁荣发达,在整个青瓷器的制造工艺过程包括胎、釉、装饰、装烧等都得到了技术上的进一步提高,器物胎骨细而薄,釉层薄而透明,普遍采用了底足垫圈支烧,器物造型多样,装饰纹理盛行纤细繁缛的划花和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