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摘要]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深入开展与推广,一些艺术家在中 西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启发并开始转变观念,在青花瓷创作中结 合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与精 神风貌,,因此,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体态与特征。本文试 从现代青花的主体精神,表达复古倾向与审美特点等方面来寻找
后现代主义的影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现代青花 主体精神
青花瓷是中国极具代表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时间受万人瞩目。其艺术形式与审美标准已经渗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点滴之中。但青花瓷被冠以“现代”二字,就艺术语言与创作目的来说, 它与传统青花就有了本质的区别。现代青花瓷是现代陶艺家以青花这种表现语言为媒介,结合现代艺术的创作理 念与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与精神风貌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因为这种艺术形式是汲取了现代艺术的营养而茁壮成长起来的, 因此,她有着明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体态与特征。
一 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
透过现存的各朝各代的传统青花瓷,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信息:传统青花瓷器是王公贵族的审美爱好与艺术精神载体, 以官窑为主体的传统青花瓷是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某一时期, 以何种图案花纹最为盛行,是直接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喜好分不开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是我国传统青花瓷的主要精神表达,也是青花瓷艺术绚丽舞台的主体旋律。当然,细心的人们可以从为实用而生的民间青花瓷艺术中,领略到一点点创作者激情与情怀,但是民间艺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不得不放弃个人的精神体现而去满足购买者的审美喜好。由此可见,蕴涵创作者主体精神的青花瓷作品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在传统青花瓷中无法发挥主体精神的热情,在现代青花的艺术载体中,终于找到了渲泄的窗口。现代青花艺术受到各种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了独立的人格,陶瓷 不再是装饰的附庸,不再受王公贵族与政治的羁绊,他们从既定的知识、成见或惯例中解脱出来,有权采用个人化的观察与个性的表现方式,致力于艺术领域的探索。此时青花瓷是创作者个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载体,是现代艺术家的内心写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一样,他们更加强调对整体文化关注,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对新的材料、新的形式语言的不断创造与完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我们可以在白明先生的作品《参禅·形式与过程》中看出这一特质:他将瓷土糅合、卷曲并刻线、钻7L,使这种极具抽象力量的点、线、面和瓷土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表达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装饰形式,而是在对瓷土的玩味中重新感悟泥性,重新开创新的形式语言,抒发自己浪漫的诗性情怀。
三、对历史文脉的关注
历史与复古主义是后现代的一个典型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既体现现代审美,又表现出对历史文脉的关注。青花瓷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艺术一富有影响力的艺术门类, 是在于它既能吸收传统精华,又能突破僵化的历史桎梏,推陈出新。这也是我国青花瓷艺术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因素。为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青花瓷作品,我国当代许多艺术家,在当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重新唤起了对传统历史文脉的热情, 吸收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部分,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秦锡麟教授就是在不断学习、总结、借鉴明清时期民间青花的基础上,抓住民间青花洗炼拙朴的形象、 酣畅淋漓的笔意、 抽象形式的意蕴、率真简约的神韵等精髓,使传统工艺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情趣、 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型青花瓷艺术, 使青花艺术既具传统的民族风格, 又富有现代审美意识。其作品 《延续》, 运用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传统彩陶、瓦当、青铜器纹样进行装饰,无论是豪放的开光,古拙的笔调,还是复古蓖状纹、深浅不一的褐色色调,无不体现出一种幽幽的传统气息,表达作者对历史文脉传承的思考。
三 审美标准的引申: 中西文化 “美与丑”的颠覆和渗透
在美学史上, 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艺术当中, “美就是和谐”曾经很长时间充当了衡量艺术的一个标准尺度,但是, 随着文艺复兴的滥觞,西方绘画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对创作主体精神个性传达的道路,西方绘画中典雅和谐的“类型典型”逐步被突出创作个性的“个性典型”所取代,美的不能再美的理想形象开始被“丑”的因素所渗透。 :;
随后,在西方美学思想被彻底地-解放, “丑”之艺术直面全世界的艺术受众时,人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了一种美学思想,也开始关注到这种“丑”或“不美”的形象之后所蕴涵着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惨烈,也开始震惊于“不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体现的大自然的壮美与威力。 当然, 用艺术的“不美”与“不雅”之象来揭示当下生活另一面并不是西方艺术的专利,早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出现了唐寅笔下仕女“衰颓”之美,扬州八怪的“怪”、 “俗”之气,一直到明末清初像八大山人创造“白眼向人”艺术形象与传统美学大相径庭的也大有人在,从而来表达文入画家由于生活失意对社会的一种“无奈”或“愤懑”之情。
艺术是融会贯通的,在传统青花瓷领域, 虽说青花瓷一直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如文人画一样, “雅” “以神写形”也是青花瓷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由于官窑青花瓷完全是“迎合圣意”的奉旨之作, 民窑青花是迎合市民需求的商品类型, 因而表现这种“怪趣”之意的青花瓷创作寥寥无几。但是, 自“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青花瓷艺术创作除了追求传统艺术审美价值标准的“气势” “韵律”之外。在造型上打破传统归整、对称的造型风格, 出现了破裂、残破、不对称的形式,在装饰上放弃了对传统的“高雅” “栩栩如生”的终极目标的追求, 出现了“怪涎”、 “斑驳” “粗陋”的原始古拙风情的复古。打破了传统艺术“美”与“丑”的界线, 出现了审美标准的颠覆与渗透。对于这类的青花瓷作品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精致、和谐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我们也不能简简单单用一“美”字来形容其内容与形式,但是他们却真真实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类当下复杂的生存状态,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例如王海晨的《青花瓷凳》,她将青花瓷凳撕裂、错位并任意粘贴,打破了传统青花瓷凳光滑圆润艺术美感,作者以一种冷调侃的方式表述了她对现代艺术的理解, 以残缺、破裂、尖锐、冷竣的视觉感受,影射了作者的生活与思考方式。黄焕义教授《扭动》系列以扭、挤、压、撕、拉、按等方式彻底解构了传统形式的对称与静谧之美,通过非均衡、平稳的艺术处理,使静态的梅瓶在飞扬中产生巨大的张力, 突破了“和谐”传统美学,重新确立了“扭动”的价值地位。
四、结语
随着后现代艺术轰轰烈烈的展开, 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深入,从事青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在各种大小展览会上,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并得到一些感悟与启发,开始转变观念,汲取一些后现代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植入到我国青花瓷艺术之中,使长时间处于发展疲软期的青花瓷器,焕发出了可喜的活力。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还是个尺度问题,尺度把握适当,优势互补的强大催化力, 有成功的例子可以证明, 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美丽与内容并存的“混血儿”的产生。
参考文献 一
[1] 秦锡麟. 秦锡麟陶瓷艺术文集. 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6.
[2] 河清, 现代与后现代, 浙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3] 段炼. 世纪末的艺术反思.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4] 孔新苗.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