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如何撰写一部古彩装饰艺术史,或者说如何让后人尽可能完整和客观地看到景德镇古彩装饰发展的整体脉络,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同样的追问也可以延伸到古彩之外的各个陶瓷领域中去。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学界相比,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学者做个学问,尽管个个家学深厚,又往往是学贯中西,但似乎大都不愿意自己站出来炮制巨著,大发宏论。他们往往在即成的文本之上或注或解,谨慎从事。清蓝浦一部《景德镇陶录》,文笔晓畅明白自不必说,郑廷桂所作注释之精严深透,之一丝不苟,对学术的谨慎,对“字纸”的敬畏,直令我辈心悦诚服。上个世纪之后,学术的姿态或者说是学术的心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个人观点的急切表达了。许多从事艺术史研究的学者在堆聚如山的文献资料中摸爬滚打,搜刎扒梳,最后成一著作,目的无非是想对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作一理论上的解释,最后成一家之言,利于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得一己之声名――这当然不算什么坏事。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从过去那种看上去有些迂腐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急于在人群中间发一声喊,来表达我们个人观点的时候,我们是否对所面对的历史尚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我们是否对有关这段历史的许多重要文献资料都已经作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声嘶力竭的声音里是否夹杂着一些虚张声势和掩耳盗铃的尴尬?我们看到,近20年来的图书出版,大量近百年前的学术著作被施以包装重新刊印,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已过世学人的一种敬意和缅怀,同时也是借这些扎实可靠的旧作来弥补和疗救今日学术研究的浮躁和苍白。
这让我想到“文献”的作用和价值。这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就是一部有关古彩近百年来美术发展的文献研究和图集。近百幅美术图片,17万7千字考究的艺术文献资料,囊括了从清康熙至现当代的新中国古彩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古彩发展以来的各种形式、古彩的装饰材料、古彩线描的构成、古彩图案形式、古彩画法剖析、古彩填色技巧、古彩传统题材、古彩意象造型、古彩作品鉴赏以及古彩的继承与创新、古彩的名家业绩与古彩的操作程序等等,这些色彩纷呈的图片和艺术研究资料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构成这部200多页的专著。
按照学术的标准来说,这就是一部资料与经验的总汇。我们看不到作者明确直白的观点,甚至也看不出作者的好恶。编选者仿佛只是想尽可能客观地将那些他搜集到的古彩作品的图片和文献研究资料罗织在一起,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未经个人阐释的、有关古彩艺术发展的历史档案的巨大仓库之中。与以往有关陶瓷史的图书不同的是,此书的编著者在书的下部设计了一块有关古彩艺术发展的内容,时序上与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步对应,以作为整个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背景。当我循序渐进,深入这繁复的文献资料的幽邃之境,那些无可争辩的图像资料和文献研究史料分明地告知我们,中国的古彩从来就没有作为一种自在的艺术门类独立地发展过,它始终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古彩当随时代”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古彩创作活动一直是被作为陶瓷艺术的历史见证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而被提倡和引导的。古彩以特有的大红大绿、古色古香的艺术品格成为了雅俗共赏的对象。线描刚劲雄建、色彩对比强烈、形象多样变化、构图平衡圆满成就了它的艺术风格和特征;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引用彩头、融入典故,缘物寄情、借物喻意,似与不似、意象造型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可以说古彩是一门既古又新的陶瓷艺术。经过现代古彩艺术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古彩的形式与创新的五大类:将变形装饰画法引入古彩;将陶艺造型装饰手法引入古彩;将宋红绿彩装饰手法引入古彩;将大明填彩装饰手法引入古彩;将腐蚀金彩装饰手法引入古彩。一种古彩形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变化和留下的不同版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事件,那些隐藏在平凡事件背后的骇人故事,那些无声之中的撼地惊雷,分明地从这些在黑暗中尘封已久的研究的缝隙中隐约传出,令我们惊讶不已。
我看到过按照画种的分类编辑的有关中国陶瓷历史发展的全集。那些印刷精美的图片在向我显示许多重要的信息的同时,也隐去了更多我所无法得知的秘密。我相信这些信息只有通过文字的叙述――只有文字所具有的那种穿透力才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喜欢这部书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经过谨慎的处理过的原始文字,弥补了纯粹图像的那种致命的不足。特别是当我们将众多的古彩作品和研究文献贯穿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时,我们从那些很少见到的、清晰的文字中,分明会看到新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们最深层的精神活动。他们在各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智慧的光芒。我以为,这是整个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应该说是最核心的部分。显现的不仅是一部有关古彩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的社会生活图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图像史。
无论是史还是论,迄今为止,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研究的著作也已经有那么几部了。气势逼人的观点也常常让我们为之震动。在叹服于他人旁征博引的分析和缜密的论证之后,我仍然希望对于一段不算短的古彩历史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现在,面对这部专著,穿行于这繁密的图像和文字交织的丛林深处,让我感觉到一个人的声音是多么的单调和无力。一个人的声音可以构成一个人的历史,但这样一个国家的近百年来的陶瓷艺术发展史却远比一个人的领悟要大得多。或许我们真得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去阅读那些被我们久已忘却的东西,以一种尽量平静的心情和客观的视角,以一种尽可能完整和令人喜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那些充满迷人魅力的历史研究文献。尽管这些资料的搜求选择、经验整理同样会渗透着编著者的个人观点,但我相信,那些尽管色彩已经黯淡但已然富有表情的图像,那些在图书馆的角落中静静地躺了几十年的文字资料与活生生的艺术经验,都会以一种不容质疑的姿态,告知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