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一种陶瓷装饰品种。它先在坯体上画好青花部分,然后罩上清白釉等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制,烧好后在空白部分用釉上彩色颜料进行填绘,再入烤花炉中经800度烘烤,即成斗彩。 对于“斗彩”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清朝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体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通常对青花斗彩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彩绘,釉上彩与釉下青花争奇夺艳,故称“斗彩”。但有专家认为“斗彩”应为“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还有专家认为“斗彩”与景德镇方言有关, 因有“斗”有“兜”之意, 故“斗彩”有“凑合” “拼凑”之意,斗彩先用青料画其局部,复入彩料,凑其全体。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在明宣德年间始露芳容,宣德斗彩的实物较为罕见,80年代末西藏出土的宣德斗彩莲池鸳鸯图碗上主要纹饰以青花勾画鸳鸯、莲、水草所需部分,再以釉上填绘红、黄、绿等色。构图疏朗、色彩搭配雅致。外壁沿以青花绘二方连续龙纹, 内壁口沿一圈梵文装饰。此碗不仅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还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以及重要的学术发现。成化斗彩将宣德斗彩瓷局部纹饰使用青花勾线,填彩技术进一步发展成整体器物的斗彩装饰、构成了新的陶瓷装饰品种, 它即保持了青花清新素雅的特点,还增加了浓艳的釉上颜色,改变了传统青花单色单一的局面,画面充满活力、生气。成化斗彩的艺术格调很高,在胎质、色釉、装饰、工艺技法等方面都高出宣德窑,所以成化斗彩成为斗彩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成化斗彩专为宫廷赏玩烧制、产量有限,所以相当名贵。明"*宗实录》中记载, “神宗时尚食, 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钱十万”明时价格已值十万,所以收藏价值极高,鸡缸杯取材于生活中平凡一景,母鸡带领小鸡寻觅食物,威武雄壮的公鸡引亢而立,几只小鸡游戏其中,神态可爱,绘画之精巧,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的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已能有把握地烧造出仿成化斗彩,且在质量上超过成化时期,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清三代的斗彩有了长足发展,在釉上绘画有了新的提高, 出现了青花斗彩新的表现形式,而且开始用珠明料代替以前的釉下青花勾线,使得成品上的瑕庇减少。青花斗粉彩比传统斗彩更醒目,而且釉上填上玻璃白后更具厚重感,更为娇艳。清三代以后, 因国势日衰,斗彩生产开始走下坡路、 “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斗彩产量减少,制作粗糙,艺术性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斗彩装饰艺术也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张扬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使得青花斗彩风格多样,表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形式丰富,可谓百花齐放,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已故施于人教授打破传统常规,独具创新,作品吸取其他艺术、剪纸、木刻、以及现代民间青花等,将其合理有序的拼接、或粘贴,生成新的艺术作品,冲出了传统绘画技法, 以及传统空间局限性,对现代艺术家有深远影响,高级工艺美术师乐知林的青花斗彩《六鹤同春》以书法用笔, 青花勾画出松树,皴、擦、点、染兼施、松树仙风道骨,率意酒脱、苍劲有力,仙鹤以釉上粉彩绘制,六只仙鹤飞翔天空,身形飘逸,各具风采。自右向左掠空而过, 展现了优美的动态。作者以传统赋予新意,大场面全景式构图,将新粉彩与青花完美结合,创作出了工艺美与绘画美结合的力作;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采用传统勾填法,花头以新粉彩的技法表现,勾、染、点表现出作品的灵气。荷花之气象景情、神韵共俱之,境界泛映于画上并题,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将诗与画完美融合、给观者身临荷塘的意境。 青花斗彩将釉上与釉下彩绘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它忌讳各构成要素个体突出。 “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一件好的斗彩装饰品,各构成要素应合理、有序的组合到一起,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以整体美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因此在创作一件斗彩作品时,便应成竹在胸,不仅要考虑釉下构图,而且要将釉上的创作考虑到位,合理的预留出釉上要斗的位置。当然,不是所有的釉下作品在经高温烧制时都能完美无瑕, 当出现像桔皮釉等,这种小小的不足之处便应该以釉上彩绘去遮盖,使整体作品完美。 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青花斗彩要在艺术多元化的状况下发展下去应要不断的创新和传承,无继承便无创新,有创新而无继承不是真正的创新,青花斗彩的技术可以相传,但技巧却是难以学到的,难以继承的。只有不断总结工艺技巧,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斗彩,才能使青花斗彩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