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主要就是三种物质: 空气, 水, 岩石或泥土(岩石碾碎以后也是泥土) 。大部分泥土都可以用作陶瓷材料。由于各地区的地貌不同, 因而各地区的泥土化学成份也不同。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 陶瓷原料主要以地域区分, 因而陶瓷工艺与风格往往与当地的原料有紧密的联系。例如中国传统陶瓷产区,每一陶瓷产区代表着一种原料,一种工艺,一种审美观。而近数十年来, 随着陶瓷科技的发展与运输的便利,陶瓷原料的地区局限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例如李游宇在上海研发的汉光瓷就是在材料与工艺上集江西景德镇与湖南醴陵等产地的优点,将陶瓷工艺在瓷器的白度与强度上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美国当代陶艺的群体展览中,几乎找不到两位艺术家使用了相同材料, 相同制作工艺的作品。当代陶艺个性化的探索, 不仅来自于创作观念, 更是来自创作的每一步骤。 从陶瓷材料的选择, 设备工具的使用, 成型工艺, 装饰手段, 到烧成温度与次数, 甚至是个性的展览布置, 每一步骤都不可省略。这是美国陶艺家的作品创作往往每一步骤都事必躬亲的重要原因。“事必躬亲”是突破陶艺创作中的“均质现象”的关键因素。
陶瓷材料的选用
将泥土从山脚河边挖出来,不添加其它陶瓷原料,被称为生土。随着科学进步,许多陶瓷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人工配制,如今已很少有人用生土制作陶瓷用品了。在美国,全国各地分布着上千家陶瓷材料设备公司,供应无数种陶瓷原料,釉药、拉坯机、窑炉等设备及工具。陶艺家们购买陶泥,釉药等物品就像购买普通美术用品一样方便。陶瓷材料和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是陶艺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动力。美国各地的陶瓷材料公司出售的陶瓷泥料品种繁多,可以有不同产地的,不同成份的陶瓷泥土。大部分都是特别配制的袋装泥并配有适量水分,每袋重25磅。这种袋装泥使用十分方便,适合陶艺教学。袋装泥大致可以分成:雕塑泥、 拉坯泥、高温泥、低温泥、乐烧泥、红泥、灰泥、 白泥、粗泥、细泥等等, 以及大量供专业人士自己配制的粉状陶瓷原料。艺术家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 增加泥土的可塑性, 调整烧成温度, 改变收缩率, 颜色, 等等。
陶瓷材料在中国被分为陶与瓷两大类,而在美国被分为土器(如砖瓦等低温陶)、炻器(又称高温陶,如宜兴紫砂) 及瓷器三大类。土器烧成温度过低, 过于脆弱, 故很少使用。陶瓷材料决定制作工艺。瓷土缺乏粘性, 难以直接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因而, 大部分美国雕塑类陶艺家偏好使用炻土。例如, 景德镇瓷土拉坯时主要取得器皿的大体形状, 等到坯体完全干燥以后再用刀具里外上下修整坯(又称:利坯) 。而美国常用的炻土中含有许多颗粒, 并且粘性很强, 拉坯时基本完成器皿的整体造型, 待坯体半干时仅用刀修足底, 但不需要修整上部。完全干燥的坯体坚硬如骨头, 无法修整。
20世纪80年代,一种将纸浆纤维与陶瓷泥料相混合, 称为纸浆泥(Paper Clay)的材料开始流行。含有纸浆纤维的泥土可以防止坯体的开裂, 因纸浆在窑炉中完全被燃烧, 这种纸浆泥在成型工艺上具有意想不到的优点。
80年代后期, 美国陶艺家马丁·巴托(Martin Butt)等人研发了一种被称为B-Mix的混合土。美国拉古纳陶泥公司向他购得B-Mix混合土的配方,加工生产,并迅速得到流行。B-Mix是以瓷土与炻土等多种化学土相混合的一种介于瓷器与炻器成分之间的高温陶瓷材料。这种高温陶土既保持了炻土粘性与肌理, 又有瓷土的坚硬与致密度。这种泥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防止器物的开裂与变形。烧成的器物与瓷器相似, 一般呈灰白色并带有肌理,特别适合于制作陶瓷餐具等日用陶瓷艺术品。
美国陶艺界对富有肌理的陶艺作品情有独钟。陶艺作品的肌理可以来自雕刻、压印, 或者是泥土自身的肌理。例如: 一些美国陶艺家在高温陶土中掺入一些较大的颗粒长石。这种大颗粒的长石在坯体烧熔时膨胀, 因而在作品表面形成突出的许多小珍珠状颗粒, 非常特别。 据说传自于日本,称为信乐烧(Shigaraki)。
数十年来, 各地的陶瓷材料厂商还研制开发了许多相关产品。例如: 陶瓷胶水, 陶瓷铅笔, 陶瓷印泥等。陶瓷胶水是一种可以耐受高温烧制的陶瓷粘合剂。可以广泛用于烧成之前或烧成以后需要施釉复烧的陶瓷器物上。陶瓷彩色铅笔是用陶瓷颜料制成的铅笔。艺术家们在陶瓷素坯上用铅笔作画, 其效果与普通铅笔画完全一样。陶瓷印泥专用于陶瓷器物上盖章, 其外观与普通印泥盒完全相同。因印泥是由陶瓷材料制成, 因而可以经受高温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