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充分展现出陶瓷艺术光彩照人的魅力。
陶瓷雕塑渊源流长,根基深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寓意上都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它与我们民族的气质、生存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密切相关,表现出含蓄美、内在美。在解放以前,绝美的瓷雕艺术都是以师徒传承的模式维系着它的发展,解放后,随着新中国对陶瓷艺术培养的重视,这种师徒传承模式不在是唯一,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成立是打破这种格局的标志,它的诞生,翻开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陶瓷雕塑专业,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老牌专业之一,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桃李满天下,培养了许多很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为弘扬和发展陶瓷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院雕塑系被业界誉为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黄浦军校”。
《瓷器》记者 张钧和
一
作为陶院的老牌专业,雕塑系与陶院的发展共呼吸,是陶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在全国都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它历经了初创、发展与改革、规模发展等几个阶段。
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之时,便设立了雕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学生。教师有当时在陶瓷雕塑享有盛誉的老艺人,如蔡敬标、蔡寿生等。学院为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聘请了原中央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如周国桢、丁鉴、尹立鹏等,并邀请这些院校富有经验的资深教授来讲学和交流,同时,也派出部分青年教师前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进行深造,完成了教学人才队伍的组建和基础课程的教授体系。
文革时期,陶瓷学院停办,直到1976年复校,雕塑系也恢复了正常教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力支持发展建设雕塑专业,师资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增强,一批资深专家学者被评定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还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使教师梯队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内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继承前阶段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入了一些和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课程。
1984年,景德镇陶瓷学院被批准设立“雕塑专业硕士点”,这在同类院校中都是起步较早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课程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曹春生、黄胜、陈丽萍等教师都曾经前往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访问、交流,攻读学位和进修学习。他们考察了各国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情况,带回来了大量的书籍、图像、视频资料,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增补。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雕塑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了协调发展。
二
走进学院,你仿佛步入了一座陶瓷艺术殿堂,被那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所陶醉。校园里随处可见格调高雅、风格各异的雕塑,处处散发出艺术的芳香,充满着开放的活力,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些雕塑作品大多出自陶院雕塑系的教师或学生之手。雕塑系自创办至今,培养了一批批雕塑人才,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为艺术、学术和人们的生活创造着美。
在陶院雕塑系初创时期,陶瓷雕塑理论
体系还未建立,受到当时大环境影响,陶院雕塑系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尤其是在江西省内。在这一时期,陶院雕塑系培养了姚永康、刘远长、张育贤、熊钢如、刘超鸿等一批在陶瓷雕塑界领军人物,他们不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有所建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高考,停办十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恢复招生。从这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陶院雕塑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时候,也正是中国美术转型时期,雕塑系紧跟时代,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立足本土,广泛交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陶瓷学院雕塑系主任黄胜接受采访时,将这段时期的特点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这时期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拓展性、适应性。他们分散在各个城市,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着很大的作为,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建平、中央美院的吕品昌、李见深、许正龙、何振海、罗小平、蒋铁骊,还有在当代艺术颇具影响力的刘建华等等,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艺术作着很大的贡献。当然,这仅仅是雕塑系,在整个陶院,培育的艺术和专业人才更是斐然。这一现象被称作陶院现象。
进入新世纪,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时期,陶院雕塑系虽为是陶院传统专业,但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着雕塑专业人才。
三
经过50年的风雨历练,陶院雕塑系一代代人,秉承陶瓷学院 “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雕塑系每届拥有6个班,并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格局。在教学工作中,该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思路,根据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妥善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技术与经济、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关系,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教育行业,是个特殊行业,其在为社会培育人才的同时,对自身体系内的人才培养锻炼更为重要。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系涌现出周国桢、吴天保、丁鉴、尹立鹏、姚永康、陆军、杨冰、刘超鸿、吕品昌、曹春生、孟庆祝、张景辉、罗小平、蒋铁骊、吴永平、黄胜、陈丽萍、余平等一批德艺双馨陶瓷雕塑教育家、艺术家。
目前,陶院雕塑系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教学梯队,拥有在职教学人员16人,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创作与研究领域,不断追求,积极开拓创新,为培育陶瓷雕塑人才而默默耕耘。黄胜、陈丽萍、刘海峰、罗谨、孟福伟、张嗣萍、李超等,他们思想活跃、开拓性强,在作品和艺术追求方面呈现着多元化,他们立足本土文化、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陶瓷雕塑业形成了一股新气象。
2009年,在中国第十一界美展上,雕塑系青年教师孟福伟创作的群雕陶瓷作品《生死时速》一举夺得陶艺类,实现了新跨越。陈丽萍作品成功入选全国美展。在江西省美展中,黄胜、刘海峰等人的作品获得大奖。曹春生教授,长期从事雕塑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其所在地域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面对未来的发展,陶院雕塑系主任黄胜的话语充满着底气与自信。他说,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人才素养的同时,开拓视野,加强跟国内外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在现有取得的成绩上更上一层楼,用团队的智慧谱写辉煌的乐章,为陶瓷艺术的新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