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荣光不再?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在艺术陶瓷领域,雕塑曾经有过辉煌。它几乎与青花、玲珑、颜色釉、粉彩,并列为瓷都五大重要地域品牌。市民过去比较熟悉的《披纱少女》、《108将》、 《滴水观音》、 《福禄寿三星》、《哈哈罗汉》、 《花筛盘》、 《天女散花》等,都曾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人访亲走友出去必带的礼物。
“过去雕塑瓷在景德镇晌当当。”刘远长回忆,五六十年代雕塑瓷十分红火,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也有很好的市场,很多重要的政治雕塑瓷任务都交给雕塑瓷厂,例如《工农兵》等系列作品,后来都流向了专营外贸瓷器的友谊商场。 “有个《沙家浜》作品, 当时出厂是1000元,前两年上海的朋友请我去鉴定,说是300万他都不卖了。”
缺少展示平台, 宣传不够,有实力的作品不多,也是行业不可忽略的“硬伤”。
“不能由市场牵着鼻子走,市场也是多渠道可以开拓的。”刘远长说,过去搞创作限制很多,都能出很多精品,现在无论创作条件、创作环境都史无前例了,雕塑家也要从自身找原因。 “要多考虑眼光问题、功底扎实不扎实问题, 现在都聚集在中端市场, 比如搞生肖礼品瓷,要勇于提高和创新,开拓高端市场。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则认为, 过去雕塑占有很大市场, 与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雕塑家分不开。50年代有杨秦川、蔡金台,60年代出现了何水根等,后来还有周国桢、姚永康、熊钢如、刘远长等, “他们坚守雕塑实属不易,要重振雕塑,媒体要多多帮忙,对品牌宣传和促进有很大作用。”
石湾和德化的启示
对景德镇雕塑行业现状,来自《中国陶瓷艺术版》的总策划蒋敦明有不同的思考,他的观点十分尖锐。
他认为行业的低迷是市场的运作问题。 “中国雕塑界的很多大腕都出自景德镇,景德镇的雕塑人才在外地也都有很好的发展。石湾的公仔已经是一个国际品牌了,靠雕塑养活了一座城市,还有德化雕塑、龙泉青瓷,都是很好的例证。景德镇一些有实力的雕塑家也有很好的市场。”
陶瓷学院雕塑系主任黄胜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创新是行业发展关键。 “如何很好结合传统创作具有景德镇地方特色的作品,做出景德镇品牌非常重要。现在只有湖田窑的瓷器,还能看出是景德镇的。 ”
曹春生认为,景德镇陶瓷雕塑低迷另一个原因,是这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对陶瓷艺术宣传导向和社会对陶瓷艺术原作认定上存在误区。 “同为产瓷区的德化、石湾等产瓷区,都有了比较成熟完善的市场。”
对于转行,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目前国内油画、国画艺术家转雕塑的也有不少, 比如岭南派大师韩美林等, 说明雕塑还是很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艺术是触类旁通的,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是多门类艺术涉及的多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