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雕塑制作手法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制瓷历史中,对于原料瓷土的制作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开始。在《考工记》言五材之饰中有日:“凝土以为器”,凝训坚,坚其土而后可为器,故治土日:“抟埴之工。粘土为埴,抟之言拍,则夫白不之制,是抟埴之始。”凡各种胚胎,不外乎此,惟分类按方加配材料,以别其用。”物转星移,今天,制瓷业亦是另一番景象。科技的发展,人力的解放,需求的增长,使制瓷业发展迅猛宽泛。在瓷器原料的提炼方面,除了采用传统陶瓷里的原有瓷泥、陶泥、紫砂泥等各种外,还发展和提炼出纯度更白的高白泥、台达泥,硬度更高的骨质瓷、特种瓷等等。提炼的过程由原始的运用水力或人力转向了机械的生产供应,陶瓷的生产基地也由原始的手工作坊转向了机械生产的现代化厂家,从而把制瓷工作者从工艺第一步便开始解放了出来。一种关注泥材自身语言特点及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肌理效果来表现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它一方面强调了创作者作为主体性的价值,而不是“工匠”,它把工匠们从“被动制作”变为了“主动制作”,从而解放了作品存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首次肯定了泥材作为物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从而引发了对它的探索。基于这一点它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追求器物“完满”“中正”的品格标准,从而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陶瓷雕塑创作的过程,而并非仅仅是最后的作品形态,陶瓷雕塑作品的欣赏层面角度不再是固守的唯一,而是变得丰富多面。
必工必整,完美无暇,这些已经不再是当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标准了,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创作时的痕迹,随性而自然,轻松而不失大雅,这痕迹是作品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创作者心绪的表达。因此,这一类作品强调的是创作者在一件陶瓷雕塑创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而把作品本身的实体意义,及作为一件“物”的存在退居其次,“物以致用”,是中国造物的传统思想,而当代陶瓷雕塑创作打破了这种实用主义观,这在中国传统的制瓷史上也是不曾有的。陶瓷艺术发展到了当代,受当代思想的影响,“人自身”的价值在陶瓷创作中具有最主要的位置,这在陶瓷美术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类雕塑作品通过对痕迹的保留将制作过程流露出的自然情感传递给观者,让人们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心底的激荡。